“残疾人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力量,也是需要格外关心、格外关注的特殊困难群体”。5月16日,第七次全国自强模范暨助残先进表彰大会召开,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
近年来,我国残疾人保障制度实现从“生存保障”到“发展赋能”的跨越:政策体系正编织着最坚实的安全网,截至2025年,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覆盖1188万人,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惠及1629.6万人,“跨省通办”“全程网办”等便民举措给身处困境的残疾人增加安心生活的底气,彰显着政策温度从“保基本”向“提品质”跃升,社会各界也积极开展扶残助残文明实践,推出各类精准又实用的公共服务和公益项目;科技革命重构着生命的可能性边界,AR字幕眼镜帮助听障者“听见”世界,智能仿生手让截肢者重拾握笔的力量,故宫博物院的多感官体验馆则让视障者通过触觉“看见”文物肌理;教育就业的破壁行动催生多元舞台,“除了看不见,我什么都能做”——武汉理工大学盲人博士黄莺的宣言,与全国每年超3万名残疾大学生入学数据交相辉映,全国914.4万城乡持证就业残疾人,正在程序员、咖啡师、非遗传承人等岗位上发光发热,重塑了“残疾人能就业、可贡献”的社会认知。
无论在经济战场、体育赛场还是文化领域,我们看到越来越多残疾人自立自强,用奋斗定义生命的维度。他们的事迹实实在在宣告着:生命的壮美,从不因躯体完整与否而减损分毫。
真正的尊重是提供战场而非温室。社会需要构建尊重差异的包容生态,建立更多元的价值评价体系,让残疾人不仅获得物质帮扶,更能在文化认同、社会尊重中实现人格完整。只有将残疾人视为发展主体而非帮扶对象,才能激活其内生动力。
身体可以残疾,生命不能残缺。残疾人群体需完成从“受助者”到“创造者”的蝶变。当社会拆除物理障碍,心灵更需要自我破茧。人生的精彩,既需要政策托举,更离不开每个个体将生理局限转化为精神动力,突破命运的“天花板”。
当无障碍环境从道路延伸至心灵,当帮扶政策与自强精神同频共振,相信每一位残疾人都能找到绽放的舞台,谱写人类文明进步的华彩乐章。(张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