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豆变“金豆”,田间好“丰”景。5月15日,走进位于王场镇熊咀村的龙辉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土豆基地,伴随着机器的轰鸣声,一个个圆滚滚、金灿灿的土豆破土而出,成排铺在地面。紧随其后的农工跟着分拣、装袋,田间地头绽放出丰收“薯”光。
“我们的土豆只愁种,不愁销。”看着沉甸甸的土豆堆成小山,合作社负责人郝明强的眼睛放出了光。自5月9日土豆成熟以来,每天订单不停,目前已收获销售100多亩,亩产约3500公斤。
郝明强来自“中国马铃薯之乡”山东滕州,从小就对土豆情有独钟。“从部队退伍以后,我就开始做土豆销售生意,至今差不多6年时间。”他告诉记者,这几年他在王场成了家,于是有了安定下来的想法。
说干就干。去年,郝明强在王场流转35亩地,尝试种植土豆。“潜江的土豆与山东不同,皮比较薄,个头也小,好吃但是销路比较窄。”他认为,磨刀不误砍柴工,四处考察学习后,他最终在内蒙古选定了两种适宜在王场种植的新品种土豆。
品种选好了,怎么让收益最大化?
“土豆的生长期120天,一年可以种植两季。”郝明强思来想去,决定利用空出来的时间再种植一季玉米或黄豆。
一年好收成,最抚农民心。“二季土豆一季玉米,总收入45万元。”第一年就获得成功,郝明强信心大增,立即将土地增加到450亩,开始大规模种植。
然而,种在人,收在天,土豆行情急转直下。
受今年初雨雪冰冻天气影响,土豆成熟时间相比往年迟了约一个星期,亩均减产约500公斤,土豆价格也从去年的3.3元每公斤跌至1.8元每公斤。
“下大雪那几天正好是出苗期,第一批苗几乎全被冻死。”郝明强告诉记者,虽然产量和收益减少,但是相比传统农作物,他更看好土豆市场前景。今年,他将设备和种植技术不断更新升级,基本上实现了耕、种、收全程机械化。
产业兴,百姓富。随着土豆种植的规模化、产业化发展,土豆基地吸引了不少附近村民实现了“家门口”就业增收。
“一天能挣120元,我几乎每天都来。”家住熊咀村的陈奶奶告诉记者,采收期这里每天都需要40至60个工人,因为有机械帮忙,工作并不累。
“守着这个‘金疙瘩’,以后的好日子还长着呢!”谈及未来,郝明强信心满满,接下来,他将带动更多人发展特色种养,带领他们共同奔向致富路。(潜江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刘琼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