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月1日以来,我市出现持续性低温雨雪冰冻天气,大棚坍塌、蔬菜受灾受冻、农户损失严重……
这是一场对极端天气下农业生产的严峻考验。
灾害过后,市农业部门积极开展减灾服务,抗灾小组深入田间地头指导农户进行田间管理,帮助早日恢复生产;广大农户自力更生、互帮互助,积极抓紧时间销售果蔬、修复大棚、培育种苗,开展生产自救。
一场与时间赛跑的农业灾后恢复生产工作全面铺开。
抗灾保苗早行动
近日,记者走进位于杨市街道佘口村的辉轩种苗种植公司育苗基地,只见大棚内暖意融融,刚浇过水的茄子青翠欲滴,沁人心脾的菜香迎面扑来。
不久前,为了应对低温雨雪冰冻天气,该基地将幼苗转移到较为安全的大棚,并通过电加温,快速培育赶制了一批黄瓜、豆角等种苗。
市蔬菜办农技专家也闻讯赶来,指导农户除雪保棚,并详细讲解蔬菜栽培的关键技术,对低温冻害中蔬菜幼苗生长可能出现的供温、施肥、浇水等生产环节管理问题,提供具体的指导意见。
“早在1月底,我们就在微信群里收到市农业农村局发布的灾害天气预警信息和应对防范措施,在所有大棚都增加立柱用来提高抗压能力,在部分大棚增设电加温装置,确保早春蔬菜安全。”基地负责人佘希军说,眼看着雪越下越大,他们丝毫不敢懈怠,日夜坚守、轮流分工,不停用铁锹除雪减轻大棚重量,好在损失并不严重。
“天气晴好以后,大棚迅速整修,这些幼苗可以及时移栽到大棚中,确保早春蔬菜不受灾害影响,保障市场有效供给。”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灾情发生后,他们及时组建工作专班实地踏勘察看灾情,加强指导服务,切实帮助农户减轻因灾损失。同时,深入田间地头开展技术服务,为生产主体在改良品质、提高产量等方面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全力守好市民“菜篮子”。
抢修大棚备春耕
图为甜香蜜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组织人员进行大棚修复工作。(潜江市融媒体中心特约记者 田永祥 通讯员 许晓满)
阳光明媚,浩口镇甜香蜜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里,100多个大棚几乎全部坍塌,合作社负责人祝必胜正组织工人抢修坍塌大棚。
“左手边的蓝色大棚是去年12月新更换的新膜,田都翻好了,准备正月初十栽种甜瓜苗,但大棚几乎全‘腰折’。右边是前年栽种的葡萄,今年刚好到挂果期,也‘全军覆没’。”说起这次灾害,祝必胜感慨连连。
为了抵抗雪灾,祝必胜操碎了心。自2月1日起,他便带着工人在合作社日夜清理积雪,这一坚持就是三天三夜。“冰块镰刀都砍不动,我们直接用上了菜刀和铁锹。”祝必胜说,眼看着雪下个不停,他准备破膜保棚,在划破10多个大棚后,突然听见“砰”的一声,一个个大棚像“多诺米骨牌”一样轰然倒塌。
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市农业农村局工作人员第一时间来到合作社,帮助他开展生产自救。
棚垮了,人心不能垮。听取农技专家建议后,祝必胜做了一个艰难的决定,重新修复大棚,将甜瓜苗尽快栽种,尽量减少经济损失。
“人工贵,钢材也供不应求,价格上涨。”祝必胜多方筹集资金,从浙江等地请来专业团队,开始修复钢架大棚,希望早日恢复生产备春耕。
互帮互助渡难关
在浩口镇南湾村600亩果蔬基地,育苗大棚里春色满园,农户们正聚在一起,有说有笑嫁接西瓜苗。
“我们刚进棚,预计3天可以完成15亩西瓜苗嫁接。”农户郑园园告诉记者,接下来她会将西瓜苗栽种到新流转的竹根滩基地,希望可以赶上5月份第一波早西瓜上市。
天灾无情人有情。低温雨雪冰冻天气来临时,正是莴苣上市时节,村民们充分发挥互帮互助的团结精神,抓紧抢收销售莴苣。亲朋好友们得知后,也纷纷伸出援助之手,帮忙给育苗棚加固保温,争取将损失降到最低。
两季莴苣一季西瓜,是大多数南湾村民的种植模式。“莴苣卖了两个棚,塌了两个棚。”正忙着嫁接西瓜苗的农户陈昌芳介绍,在农技专家建议下,大家伙商量好,决定重建和修复工作同步进行。一部分老化的大棚更换成钢架大棚,一部分大棚更换骨架,争取早日将西瓜苗栽种好。
农技专家提示:三分嫁接,七分管护。这批西瓜苗“从术后到伤口愈合”,再到出苗移栽需要10天左右,这段时间很重要,需要不停地浇水、通风、观察温湿度,细心呵护下瓜苗成活率可超九成。
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他们将继续做好灾情核查和灾后大棚设施清障、清理、修复。针对施工队不足的问题,计划从外地请施工队先到大的生产主体进行施工,施工队暂未到位的,指导先清理棚膜。截至目前,完成大棚修复7875个,修复面积5938亩。(潜江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刘琼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