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纪委监委:亮剑“三假”不手软 守好群众“救命钱”

云上潜江报道 发现问题45例,中止医保协议39家,媒体曝光40例,追回违规资金160万余元,移送公安机关欺诈骗保问题线索2个,市纪委监委立案审查1人,组织处理6人……

一批批被查处的大案要案,一件件被曝光的典型病例是市纪委监委开展“三假”(“假病人”“假病情”“假票据”)专项整治行动,不断加强对全市医保基金监管,规范医保基金使用管理的卓越成绩。

自专项整治工作以来,市纪委监委把“三假”问题作为整治群众身边腐败和作风问题重要内容,聚焦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通过持续强化组织建设、多部门协同合作,持续整治医保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扎紧医保基金“钱袋子”,守护群众“救命钱”。

政治引领 走好“取经路”

开展“三假”专项整治工作,是深入推进医疗卫生行业突出问题系统治理的现实要求,是保障医保基金使用安全的有效举措。作为党的政治机关、专责机关,市纪委监委始终将“三假”专项整治工作作为政治任务来抓,通过每周一总结、一调度、一督办,切实拧紧整治工作“责任链”。同时,印发《关于专项整治群众身边腐败和作风问题的工作方案》,聚焦“三假”等重点问题,绘好“三假”专项整治工作“施工图”。

推动“三假”专项整治工作取得实际成效,既要拧紧“责任链”、绘好“施工图”,更要把好“方向盘”。依托“贴身监督”优势,派出纪检监察组通过听取汇报、会商沟通、督导检查等方式,对市医保局、市卫健委等相关责任单位工作情况进行全程监督,确保专项整治工作思路清晰、方向准确、重点突出。

据统计,截至目前,市纪委监委先后组织召开工作推进会、督办会10余次;下发工作提示函、督办函4份,开展专项督导20余次;发现职能部门履职不力问题8个,已督办整改问题6个,对专项整治中存在履职不力、形式主义的6家医疗机构主要负责人进行组织处理。

问题导向 炼就“火眼金睛”

用好管好医保基金,关乎每个参保人的利益。如何练就“火眼金睛”,精准发现排查“三假”问题?市纪委监委用实际举措给出答案。

——聚焦群众反映强烈突出问题,市纪委监委一方面由纪委书记带队深入医疗机构进行暗访;另一方面,紧盯“入院”“高价值诊疗服务”“高价耗材”“报销比例”等关键环节。通过大数据比对分析,发现多家民营医院存在大规模按有转诊报销比例结算但实际少有病人转诊到民营医院的异常情况,违规未转诊提高报销比例1492人次、套取医保资金43万余元,及以低价值非医保报销范围内治疗项目代替高价格医保报销项目套取医保资金的问题达1万余条。

——针对村卫生室、慢特病定点药店等重点薄弱区域,开展跟踪监督。实地督导医保部门对全市93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定点药店、诊所等医保经办机构开展检查,发现虚计费用、串换药品等“三假”问题45例,追回违规资金200万余元,中止医保协议43家。

——发挥统筹协调优势,建立专项整治工作协调机制,发动医保、卫健、审计、乡镇纪委等力量,开展“拉网式”排查取证工作。锁定疑似“三假”病人1753人,分析发现可疑数据1686条,筛查出“疑似医托”人员7人,确定了有住院记录但实际未住院的虚假住院病人91名。

标本兼治 守牢“救命钱”

市纪委监委持续强化以案示警,始终把“改”字贯穿专项治理工作始终,督促问题单位深入开展警示教育,深刻汲取教训。截至目前,共组织开展警示教育8次、谈心谈话6人。通过政府门户网站、主流报刊等平台,全方位曝光38家医疗机构违规套取医保被处罚信息。

在专业性较强领域,市纪委监委不断探索优化“一案多查、联合惩处”机制,通过行纪、行刑、纪刑工作衔接,对专项整治工作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处理,推动整治工作走实走深。其中,通过行刑衔接已对10余名涉嫌欺诈骗保对象采取刑事强制措施。

动真碰硬抓整改,标本兼治见成效。为推进“三假”整治工作常态长效,市纪委监委在主动协调并督促具体部门进行实时整改的同时,下发纪检监察建议书,推动相关部门出台《医疗保障信用管理办法》《医保定点医药机构协议管理实施方案》《规范门诊特殊慢性病用药管理的通知》等制度8个,依法依规取消不合理政策1个。

奋楫扬帆风正劲,砥砺前行正当时。市纪委监委将深入推进“三假”专项整治行动,坚持效果导向,开展全领域、全行业自查自纠和地毯式、全覆盖监督检查,健全完善制度机制,聚焦整治工作跟进监督,以监督的实际成效提升医保基金监管质量,切实维护人民群众医保权益。(来源:潜江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