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法治日报》对暑期青少年沉迷于短视频的问题进行了跟踪报道,发现众多青少年暑假期间沉迷于网游、短视频、卡牌等无法自拔,家长对此忧心忡忡,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比如,家住天津市河东区的马女士说:为方便家校联系,马女士给即将上初一的孩子买了部新手机,并明确告诉孩子不能下载网络游戏,可没想到孩子对刷短视频上了瘾,一有空就抱着手机,有时连刷3个小时都不停手。而且,最让马女士担心的是,短视频内容五花八门,孩子又没什么分辨能力,一些主播常说的网言网语也被孩子学了去,有些听上去十分粗俗,有些直接就是骂人的话,对正处在成长期的孩子非常有害。
继网游之后,我们要警惕短视频成为新的青少年“杀手”。
这一新“杀手”戕害的青少年群体数量惊人。如马女士的孩子一样,沉迷于刷短视频的青少年占比非常大。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小学生短视频使用特点及其保护》调查报告显示,使用过短视频的未成年人占比65.6%,20%的青少年几乎“总是”在看短视频。青少年喜欢新生、新鲜事物是好事,但如此数量庞大的青少年群体沉迷于刷短视频就不是一件好事,也不是一个正常现象。之所以有如此众多的青少年沉迷于刷短视频,一方面是基于大数据技术,定向向青少年推荐青少年喜欢的东西,内容丰富、轻松诙谐、时效性强,对青少年具有巨大的吸引力;一方面由于青少年的辨别能力不足,加上好奇心强,对一些涉嫌色情、暴力的短视频格外关注,对青少年的不良影响巨大。同时,也有相关人员调查发现,有的短视频平台通过奖励反馈、礼品领取、签到打卡等功能设置,让未成年人深陷其中、不能自拔。
这一新杀手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巨大。《法治日报》记者调查发现,短视频对青少年最大的、也最令人担忧的影响在于错误世界观、价值观的影响。来自安徽省宿州市的中学生陈辰告诉记者:那些短视频中的网红,他们没读过什么书,挣的钱是大学毕业生的几十几百倍,我现在学着他们拍视频做直播,将来肯定要比读书强得多。针对这一现象,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育政策与法律研究院副院长蔡海龙指出:短视频中的泛娱乐化倾向可能会影响青少年对主流文化和价值观念的认同,一些网红主播的言论可能会误导青少年的发展偏离正确的方向。此外,当前短视频平台普遍使用的个性化推荐方式还有可能使青少年陷入信息茧房,导致视野狭窄、偏执自负,滋生青少年社会问题,严重妨碍个人正常的社会化过程。
警惕短视频成为新的青少年“杀手”,需要对网络空间进行依法治理。为给孩子们营造安全健康的暑期环境,中央网信办、国务院未成年人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等近日启动“清朗·2022年暑期未成年人网络环境整治”专项行动,各有关职能部门要切实行动起来,强化源头治理,对相关网络平台进行教育、督导、监控,尤其是加强不良短视频的有效管控,从源头上杜绝不良信息对青少年的影响。
警惕短视频成为新的青少年“杀手”,需要社会、学校、家庭切实担负起义不容辞的主体责任。短视频发布方要进一步增强青少年模式易用性,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未成年人以游客身份浏览、第三方账号登录,或者采用卸载重装、账号切换等方式逃避监管;社区、学校一方面要加强引导青少年正确使用手机短视频功能的宣传,一方面要为青少年创设丰富多彩的暑期活动平台,将青少年的注意力转移到更有意义的学习与社会实践活动之中;家庭要切实肩负起第一监护人的责任,严格管控孩子使用手机玩网游、刷短视频的频率与时间,利用暑假多带孩子去参加一些户外活动,培养孩子更广泛更有益的兴趣爱好,为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保驾护航。(本网特约网评员 偏锋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