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5日,2022年潜江市大学生“选派计划”下基层专题动员会举行。入选本次“选派计划”的104名大学生将挂职担任基层团委书记助理,协助实习单位开展基层党建、乡村振兴、法治宣传、社会治理、疫情防控、扶贫助困等工作。(潜江新闻网7月6日消息)
选派在校大学生下基层,是加快乡村人才振兴、助力乡村振兴的重大举措。一方面,在校大学生暑期返乡融入乡村,通过实习实训,了解社情民意,熟知基层情况,掌握群众工作方法,为他们毕业后的人生职业规划打下基础;另一方面,大学生下基层,充实基层共青团的工作力量,助力基层社会治理,为基层党委政府输送“青春血液”,为基层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基层天地宽,空间好施展。大学生能否全过程、全方位地参与到基层的各项工作,投身乡村振兴,贡献青春力量,直接决定着大学生下基层工作的深度和成效,影响着人民群众的评价度和认可度。因此,笔者以为,在校大学生下基层须做到“四有”。
要有“心相融”的情怀。脚下沾泥土,心中有真情,你离群众有多近,群众就跟你有多亲。下基层不仅要“身入”,更要“心至”,要把群众当亲人,跟群众“零距离”接触、“心贴心”沟通、“面对面”交流,从结交群众朋友开始,沉下身子走门串户,赢得群众的信赖和支持,真正将心融入到群众中去。
要有“小学生”的心态。大学生应涵养谦虚心态,既不能不懂装懂,更不能自认学历高、思维活、能力强,而自视清高、盲目自信。要把火热的基层一线作为最好的课堂,以“小学生”的心态 ,放下架子,走进田间地头,走入千家万户,拜群众为师,向群众学习,不断从人民群众中吸取智慧和力量。
要有“干成事”的担当。新时代,新形势下,敢于担当,善用担当,勇于担当,乐于担当,是大学生下基层必备的思想觉悟。主动作为,积极作为,无偿作为,是大学生下基层必备的行动指南。大学生要在工作中牢记担当作为,在实践中反复演练担当,争做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大学生。
要有“服务员”的意识。大学生如果不能牢固树立“服务员”意识,就极易滋生消极情绪,投身到工作中,就会对办事群众厌倦、烦躁甚至厌恶。所以,大学生要视群众为亲人,与群众平等相处,真心为民、真情助民,把群众的“揪心事”“烦心事”变为自己的“操心事”,实实在在为群众谋福利、为地方谋发展。
基层是一切工作的依托,也是服务人民群众的第一站。在校大学生下基层,不仅承载着密切干群“鱼水情”,发展基层建设的重任,而且肩负着党和人民的重托,也就意味着责任和付出。基层需要年轻的一代去建设和发展,而年轻的一代需要在基层中实践和磨炼。但愿选派大学生拓宽视野在基层,深入调研在基层,释惑解难在基层,树立形象在基层,总结提升在基层,在基层这个大舞台上尽情施展才能。(本网特约网评员 陈训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