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上潜江报道(潜江新闻网记者 曹以成)2月27日,记者走进渔洋镇新南村6组,只见一条宽约9米的生产道路初具雏形,一旁刚刚开挖的五支渠河道完成了清淤除杂。说起该工程的实施,村民们脸上都乐开了花儿。
新南村地处渔洋镇腹地,地势低洼,十年淹九水,是渔洋镇农业水患治理的重中之重。2021年12月,在渔洋镇委、镇政府的关心下,新南村顺利完成换届选举,新任支部书记吴静轩先后赴老新、龙湾等地学习考察先进经验,因地制宜制定了“十四五”项目库,立志改变新南村7000亩农田道路不通、手提肩挑的现状。
党员带头,党群同向
按照村民诉求,2021年10月,该村启动冬工水利项目建设,将新南村6组原先3.5米宽的生产道路扩宽至9米,开挖8米宽河道1000米。面对项目涉及的农田征地,该村仅用3天就完成了所有清障除杂工作。
“您看看这边拓宽的道路,是我们村党员带领群众主动让出来的!”顺着吴静轩手指的方向,记者看到,地面被一分为二,像是剪刀整齐裁剪出来的,左边是刚刚平整完工的土路,右边是西蓝花菜田。
“七八月份正是西蓝花要上市的季节,价格又好,我们村党员熊运来同志二话不说,就把自家3亩农田让了出来,损失有将近2万块。”提及此事,吴静轩仍然十分感动。
据他介绍,新南村共有农田3000亩,除了蔬菜种植基地,就是“虾稻共作”田。2000米的道路扩宽项目涉及到10户农田的征用。在熊运来等党员同志的示范带头下,乡亲们思想十分统一,纷纷同意“让路”,自愿拖土回填虾池7亩,让出土地10亩,用于路基整理。
共建共享,党群同行
坚持党建引领项目建设,该村在党支部书记的带领下,班子成员排班包保,每天至少2人在一线统筹协调、一线解决难题、一线督办推进;党员干部带头冲锋,深入村组宣传政策、开展民调、志愿服务,保障项目有序推进。
连75岁的退休老党员熊泽松也闲不住,为道路规划提参考意见、上门参与志愿服务、加入清障除杂队伍……
“修这条路是群众心之所向。以前梅雨季节是投放饲料的高峰期,3.5米的泥巴路,大货车都不进去。听说路要硬化拓宽,大家都高兴坏了!”熊泽松说。
据了解,该项目开展前,村里多次召开村委会和小组会,详细介绍项目进展情况,共同商议解决建设中的难点,又号召男女老少以主人翁姿态,全程参与项目建设和质量监督。
“修路时,好多百姓都围上来看,有的拿起铁锹就投身到了建设当中,还有群众按照每亩30元的标准,自发筹资5万元,支持清障除杂工作。”吴静轩表示,项目能够推进如此之快,除了党支部积极作为,还离不开群众的全力支持。
支部领航,扬帆奋进
说是交通建设项目,记者倒认为,用“致富道路”来形容更为贴切。
如今,这条通向农业生产的道路被拓宽,沿途6处看护房被拆除,电杆迁移、沟渠畅通、涵闸坚固,将直接改善农民生产条件。项目完工后,灌溉面积达2000余亩,直接受益群众约800人。
共产党员的初心就是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在渔洋镇镇委、镇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该村争取了市农路局2.1公里“户户通”项目、8处涵闸泵站建设项目落地,后续将进一步对接河坡覆绿配套项目,着力改善生态环境。
“下一步,我们将加快项目推进,加速设施改善,以‘田成方、树成林、渠相通、路相连、旱能灌、涝能排、渍能降’为标准,努力将新南村打造成全镇经济发展示范村。”吴静轩表示。
编者语:
党风正,民心齐。办好农村的事情,实现乡村振兴,基层党组织必须坚强,党员队伍必须过硬。渔洋镇新南村选育了一个好班子,兼顾群众需求,立足实际想办法,有效组织群众、获得群众信任,切实把人心和力量凝聚到乡村振兴事业中来。
乡村振兴是一篇大文章,要下更大功夫、想更多办法。坚定不移壮大建强农村基层党组织,更好地组织群众、宣传群众、凝聚群众、服务群众,不断夯实基层社会治理基础,着力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农村基层治理格局,才能以强大合力为乡村全面振兴保驾护航。
支部有战斗力、有凝聚力、有号召力,说话才会有人听,干事才会有人跟。新南村党支部用实绩让群众看到了它的战斗力,群众在不断得实惠中向党支部靠拢。相信借助党和国家的好政策,在支部的坚强领导下、在村民群众的大力支持下,新南村定能迈向更加幸福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