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上潜江报道(潜江新闻网记者 李理 见习记者 谭欣)大棚不用花钱建,拎包就能下田,除支付少量租金,收益全进自己荷包--近日,记者在杨市办事处黄脑村看到,一种“共享大棚”新模式让当地仅剩的4户贫困户脱贫出列。
“共享大棚”指的是大棚及种植技术由村里提供,村民在支付租金后便可使用的合作模式。
黄脑村26个“共享大棚”
2015年,黄脑村筹资流转35亩土地,在平整疏挖后,建起了26个蔬菜大棚,按照每年1000元标准向村民租赁。期间,承租方只需负责购买种子等农资,其种植收益均为个人所有。
作为当时扶贫的探索,这一模式受到热捧。“我们优先让4户贫困户租了12个大棚,并免收租金,剩余的都被村民们一抢而空。”驻村扶贫工作组组长陈华说。
村民谭美萍一家因学致贫,大儿子上大学每年学费、生活费就要3万元,小女儿也在上小学。此前,家里仅靠种3亩田的黄豆、油菜为生,一年收入不过3000多元。
此后,谭美萍承租了村里2个大棚,并在村里农业技术员的帮助下迅速掌握大棚蔬菜种植技术,获益颇丰。
她算了笔账:一个大棚一季收入近5000元,一年种两季,年收入近2万元,是原来的6倍。
谭美萍表示,“共享大棚”最大的好处是省去一笔建棚资金。目前,一个大棚的成本少则8000元,对贫困户而言是笔大开销。
谭美萍在“共享大棚”里摘茄子
村书记黄其勇说,提供“共享大棚”服务,旨在减轻贫困户在资金、土地等方面的压力,只为帮助他们“扶一把、送一程”,“这4户贫困户目前已全部出列。”
他坦言,村里每年为这些大棚支付每亩800元流转费,一个大棚每4年需要投入2000元换膜,租金只是填补部分建设维护支出。
记者了解到,该村大棚蔬菜畅销江陵等周边县市,当地正计划再建100个“共享大棚”,发展壮大这一特色产业,最终实现村集体和村民个人双方共赢。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