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上潜江报道 一方清水,一只好虾,聚一抹娇艳的“潜江红”,绽放在五月天的天空。
初夏,吃虾成为人们最期待的事。在众多打出“小龙虾”招牌的城市里,潜江何以每年都吸引四海八方的老饕们聚集,让挑剔的味蕾放下傲娇的防备,一尝极鲜美味?
胜在潜江小龙虾品质!
“因为汉水直冲力量和湖泊的历史沉积,潜江土地肥沃,水系发达。潜江小龙虾以虾身饱满、肉质鲜嫩、口感醇厚、生态养殖而闻名,每到4、5月份,肥嫩的龙虾便爬上了餐桌,荣登最受欢迎菜肴版。清水养好虾,借势兴隆水利枢续库区建设,潜江牢固树立底线思维和绿色发展,以确保水生态、水安全为目标,统筹水安全、水资源、水生态和水环境综合治理,进一步提升水利的防洪保安能力、水资源保障能力、水生态保护能力和服务民生能力,用优质的水环境支撑起虾稻产业的发展。”市水务局局长刘志勇如是说。
好水养出好龙虾。为保障虾源新鲜、干净,每年3月份市水务局就开始全面调水,将汉江优质水源通过水利工程送到田间地头。为加强工程配套,全市坚持每年冬春水利基本建设,对市镇村主要河渠进行疏浚,改善通水条件。近年来,全市先后组织实施了灌区续建、水利血防、中小河流治理、小农水等工程建设,全面治理了田关河、城南河、新干渠、万福河、东干渠、西荆河等6条河道159.72公里河段,新建扩建改建水利工程446处,新增和改善农田灌溉面积85.6万亩,有效解决了农田最后一公里灌排难题。
“因为水有了保障,咱们养的小龙虾十分畅销哩。”白鹭湖管理区关山办事处农工万方春告诉记者,他们引田关河水养小龙虾,虾的品质得到了提升,一上市就成为市场的“宠儿”。
2014年,我市被纳入第二批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城市。同年,东荆河倒虹吸水资源配置工程通水运行,按照20m3/s设计流量向百里长渠补充Ⅱ类优质水,充分保障了汉南片农田灌溉和城区水体流动。借此东风,园林城区水系连通工程全面推进,以“河畅、水清、岸绿、景美”为目标,在北起罗潭河、南至汉宜高速公路,东起县河、西至百里长渠的范围内,完成了罗潭河与百里长渠、县河的连通,曹禺公园、马昌湖公园水体与百里长渠、县河、罗潭河的连通,百里长渠与南门河游园一、二、三期至城南河的连通;在南片开展园林二支渠、五支渠生态治理项目,连通百里长渠和城南河,同步开展了城南河、县河黑臭水体改造,把水利工程建设和水文化、水生态有机结合,让全城水清起来、活起来、美起来,以一泓清水推动龙虾产业全域发展。
随着水利工程不断完备,各地纷纷连片推广虾稻产业,从2011年至今,全市虾稻面积发展到50万亩。潜江小龙虾因清水无公害养殖,赢得社会的认可。
作为一个水利大市,水安全是一切发展的基础。我市外有汉江、东荆河洪水威胁,内有内垸排涝、城市防洪防渍及上游过境洪水防范等多重重任。
十分“娇贵”的虾稻,既经不起水淹,也承受不了地旱。为此,我市先后实施了内垸堤防加固、泵站更新升级、河湖生态治理,策划了城市防洪杨市泵站、老新二站新建工程,通过巩固加强防洪屏障、提高洪涝水外排能力、完善城市防洪排涝系统等建设,以提升流域、区域、城市防洪除涝达标率为目标,构建安全可靠、标准较高的防洪除涝减灾体系,筑起了坚实的防灾减灾屏障。
水的灵气是潜江特色发展的生态底蕴,更是17年来,小龙虾产业突飞猛进的重要“法宝”。
如今,一只小小潜江龙虾已形成集科研示范、良种选育、苗种繁殖、健康养殖、加工出口、餐饮服务、冷链物流、精深加工、节庆文化等于一体的产业化格局。
华灯初上,虾香满城。刘志勇说,小龙虾产业标准化发展和品牌创新,将对水资源保护和利用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他们要始终坚守这份责任,把使命扛在肩上,用一方清水守护好“潜江龙虾”。(潜江日报记者 成妍 通讯员 陈群)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