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江全力打造全国虾·稻产业第一市

华山水产万亩虾稻共作基地

经过十多年的探索、创新和发展,潜江龙虾产业已形成集科研示范、良种选育、苗种繁殖、健康养殖、加工出口、餐饮服务、冷链物流、精深加工、节庆文化等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条。

面对经济结构转型战略重任,近年来,我市始终把虾·稻产业作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标杆产品、农业转方式调结构的富民工程、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支柱产业,精准聚焦市场“靶心”,加快推进虾·稻全产业链升级发展,打造全国虾·稻产业第一市。去年,全市虾·稻产业综合产值突破180亿元,带动就业超过10万人,帮助2万人实现了脱贫致富。

“虾稻共作”科技创新基地

“虾稻共作”标准化生产基地

坚持“三化”标准 保障虾·稻产业质量安全

按照种养生态化要求,我市制定了省级地标虾稻共作技术规程,严格种养标准,不投饲料、少打农药、少施化肥,减药减肥达50%以上。加强物联网技术应用,建立小龙虾大数据中心、质量安全监测中心,24小时在线监测溶解氧、pH值、水温等指标,实行疫病远程诊断、靶向治疗,确保生产安全。建立质量安全可追溯平台,对虾·稻产品实行二维码贴标管理,实现来源可追溯、去向可查证、责任可追究。

按照环境绿色化要求,我市坚持“养虾先养水、好水养好虾”的发展理念,叫响潜江清水虾品牌。大力实施全域水体连通工程,升级主河道、改造分支流、疏通毛细渠,虾·稻种养基地全部实现“清水”灌田。深入开展全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实施畜禽养殖、黑臭水体、沿河垃圾等专项治理行动,运用微生物技术治理水体环境,全市水环境质量总体良好。加快推进虾·稻种养基地田园综合体建设,重点打造龙湾瞄新、熊口赵脑两个万亩虾·稻观光旅游基地,初步实现农区变景区、田园变公园。

按照市场规范化要求,重点强化行业自律,成立小龙虾产业促进会,发起生态种养倡议,公开做出安全承诺,如实填写养殖日志,推进行业相互监督,确保严格标准生产。强化政府监管,层层签订质量安全承诺书,设立有奖举报电话,开展虾·稻农资市场专项整治行动,全力规范市场秩序。目前,潜江小龙虾全国买、卖全球,成为区域性生态小龙虾交易中心,年交易量30万吨,省外交易占比80%以上。

产业化龙头企业莱克集团

小龙虾精深加工

坚持“三产”融合 提升虾·稻产业市场效益

围绕一产建基地。建立“龙头+基地+合作社”生产模式,通过政府按户连片改革推动土地向龙头企业集中流转,由龙头企业出资高标准建设虾稻共作生态种养基地,再向专业合作社反租倒包,实行统一机械施工、统一种养标准、统一操作规程、统一供应农资、统一服务管理、统一收购产品、统一产品品牌等“六统一”经营。重点推进莱克集团全国小龙虾繁养基地、华山公司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建设,力争5年内打造100万亩虾稻共作生态种养基地、形成100亿尾小龙虾良种选育繁育能力。

围绕二产深加工。加强与武汉大学、湖北工业大学等战略合作,成立虾·稻产品开发研究院。整合虾·稻企业,规划建设虾·稻产业科技园,重点推进投资4.2亿元的华山生物科技园、投资10亿元的周黑鸭食品工业园建设,促进虾·稻产品由餐桌食品向休闲食品、保健食品升级发展。加大品牌培育力度,打造了“良仁”、“楚江红”、“虾乡稻”等中国驰名商标。目前全市小龙虾加工企业13家、年加工能力30万吨、出口创汇1.5亿美元,小龙虾加工出口连续11年领跑全国。

围绕三产强配套。成立潜江龙虾职业学院,在全国首设小龙虾专业,并被纳入国家高等院校培养计划,先后培养输出专业技术人才1200多名,目前在学在培人员300多人。大力实施“万师千店”工程,全市小龙虾餐饮店超过2000家,在国内各大城市开设直营和加盟店150多家,在武汉吉庆街投资建设潜江龙虾一条街。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建成潜网电商,潜江龙虾每年网销过亿元。全力打造小龙虾饮食文化,坚持每年举办一届省级龙虾节,启动首届国际龙虾博览会暨湖北(潜江)龙虾节。成立潜江龙虾文化传播公司,建设3万平方米的龙虾展览馆,“潜江龙虾”被授予“国家级农产品地理标志示范样板”称号,荣获“中国虾稻之乡”的金字招牌。

坚持“三动”齐驱 促进虾·稻产业健康发展

政府推动。坚持把虾·稻产业作为重大战略工程,成立工作领导小组,组建潜江市小龙虾产业发展局,研究出台《关于加快潜江龙虾产业升级发展的实施意见》,将虾·稻产业发展纳入各级各单位年度目标考核,严格检查督办、奖惩结账,推动小龙虾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政策带动。整合涉农项目资金5亿元,支持虾·稻基地基础设施建设。创新建立2亿元的虾·稻产业发展专项基金,用于种苗繁育、品牌创建、科研攻关等。联合有关企业,创新设立“龙虾宝”、“虾农贷”、虾苗保险等金融保险产品,构建涵盖银行、保险、证券和互联网金融的立体金融支撑体系。

科技驱动。成立湖北省小龙虾产业技术研究院,建立桂建芳院士专家工作站,力争5年内选育出生长速度快15%、个体大30%的优良品系。加强与省农科院合作,力争5年内引进选育出3-4个适宜虾稻共作模式的水稻新品种。

现代智慧观光农业基地

熊口镇现代智慧观光农业基地由潜江市金浪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投资建设,基地占地2500亩,计划总投资1亿元。一期投资2000万元,已建成500亩葡萄种植基地,建有450个6米×4米双层钢架大棚、水肥一体化滴灌系统、冷库、办公楼、停车场、道路、外围钢构防护网等基础设施。

基地采取统一标准、统一品牌、统一管理、统一销售的“四统一”管理模式,利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和物联网技术,结合现代化的自动监控管理系统,逐步健全土壤、水、空气、种子、生物肥料、生物菌剂监测、包装、加工、仓储、运输等全方位的大数据系统,实现生产环境智能感知、智能预警、智能决策、智能分析,通过电脑和移动终端控制有效的电气设备进行智能联动,达到精准化种植、可视化管理的效果。

今年6月,新鲜葡萄即可面市,采摘时间可达半年之久,除满足游客休闲采摘外,所有产品通过订单销往江浙一带,亩平效益3万元以上。同时,基地建成后可提供200个就业岗位,现在已安排110人就业,其中为28户贫困户提供了37个就业岗位,年人均劳务收入1.8万元左右。

公司将通过2-3年的发展,将基地建设成为集农业科普教育、农耕文化体验、旅游观光、采摘品尝等功能于一体的生态智能化现代农业综合园,为旱田地区种植结构调整、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示范样板。

“四水农业”示范基地

“四水农业”科技创新基地

龙湾镇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四水农业”科技创新基地,始建于2013年,面积2万亩,其中核心区面积5000亩。

按照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要求,我市以小龙虾特色产业发展为突破口,整合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理、小农水、高标准农田建设等项目资金2.5亿元,高标准建设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基地。核心区已完成19公里水泥路、20公里田间道、28公里沟渠护砌、23座机耕桥、45座农涵、21座泵站、8个节制闸等基础设施建设,配备农机具、虫情测报灯、杀虫灯、植保飞机等仪器设备567台(套)。

围绕农业部提出的“四推进一稳定”、“一控两减三基本”的工作目标,扎实开展技术创新,提高稻田综合种养水平,促进“潜江虾稻”、“潜江稻虾”双轮驱动。基地坚持与科研院所结合,开展核心技术创新研究;坚持与养殖部门结合,开展种养模式创新研究;坚持与农机部门结合,开展发展方式创新研究;坚持与新型经营主体结合,开展推广方式创新研究;坚持与稻米加工企业结合,开展虾稻全产业链创新研究。

依托省农科院、华中农大、中国水稻研究所等单位技术优势,以打造“虾稻共作”升级版为目标,以水稻、水产品、水生蔬菜、水果“四水共作”核心技术研发为重点,开展了“虾稻共作”模式下外围田埂绿色水果标准化生产技术、虾沟套种茭白、菱角、水芹配套模式、粳稻优质高效技术集成研究等10多项试验、示范。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