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4日,我国申报的“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在巴拉圭亚松森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9届常会上通过评审,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潜江灯会为湖北非遗年俗重要项目,作为项目相关参与了此次申报工作。
非物质文化遗产凝结和传递着民族的集体记忆、经验智慧、共同情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如今,许多非遗项目焕发出蓬勃的生命力,构成一幅多彩非遗图卷。截至目前,我市共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5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29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160项,涉及传统戏剧、传统音乐、传统技艺、传统美术等多个领域。
做好非遗保护传承工作,提升文化自觉,强化制度保障,激发创新思维缺一不可。
非遗保护传承,文化自觉是首要条件。非遗保护传承是一项相对冷门的事业,只有唤醒群众的文化自觉,走政府保护和民间保护相结合的路子,才能“以热爱抵万难”。目前,我市共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6名,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24名,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52名,建立了较为完整的项目及传承人档案。潜江灯会、潜江民歌、潜江草把龙……一个个项目,一串串故事,为“热爱”写下生动注脚,也揭示了传承人何以穿越寂寥时光、跨过重重难关,让非遗重放光芒。
非遗保护传承,长效机制是重要保障。非遗保护传承离不开自发自觉,也需要长效机制的保障。联席会议制度、项目保护办法、专项经费管理等各类规章制度,为非遗保护传承工作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支撑;非遗传承基地、非遗项目传习所、非遗旅游研学基地,整合形成非遗传播矩阵;非遗传承人进校园、进村(社区)、进企业(工坊)、进景区、进军营等活动,在百姓心中撒下兴趣的种子;系列品牌文化活动,将潜江非遗民俗送到城乡居民家门口……一系列举措厚植人才成长沃土,为有志于传承非遗技艺的人增底气、强信心,非遗传承也就有了源头活水。
非遗保护传承,创新思维是发展动力。我们要让非遗“活下来”,更要让其焕发新彩。以创新架设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桥梁,找到更多“打开方式”,非遗才能拥有更加持久的生命力。花鼓戏《河西村的故事》融入现代元素,老戏曲觅得新知音;潜江龙虾烹饪技艺(油焖大虾烹饪技艺)等生产性非遗保护项目走进生活、走向市场;“非遗+文创”打开文化传播新空间,让非遗有了“造血”功能。无论是把非遗引入不同的艺术形式,还是将非遗打造成网红商品,或者是依托非遗策划旅游项目,非遗完全可以凭借独特的魅力开辟新赛道,开启新征程。
着眼未来,我们要进一步探索“非遗+”融合发展模式,加强系统性保护,推进创新性发展,让非遗传承与现代生活充分融合碰撞,让非遗焕发出强大生命力,涵养出更加深沉的文化自信。(向世俊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