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江传统产业迭代升级见“新质”

编者按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传统产业不能说是落后产业,传统产业里面也有新质生产力,也有高科技。

一袋钛白粉、一个钻具、一碗小龙虾、一件户外运动服……在潜江,这些耳熟能详的传统产业,正经历着快速迭代升级,从而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新要素

方圆钛白——变废为宝,化工企业变绿色工厂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黄 璐 潜江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刘琼艳

方圆钛白智能化生产车间。 (潜江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关洪磊 摄)

涂料、塑料、纸张、橡胶、油墨、化妆品……这些看似毫不相关的物品其实同属一个“朋友圈”,它们“身体”里都添加了同一种特殊粉末——钛白粉。

钛白粉在新材料界有着“工业味精”的美誉,超白、超亮两大特性让它十分“百搭”,因此又被称为优质“增白剂”“提亮剂”。

10月15日,潜江方圆钛白有限公司生产区一片繁忙,一辆辆满载“方圆”牌钛白粉的货车整装待发,销往国内外。

方圆钛白是一家集钛白粉生产、销售和研发于一体的湖北省高新技术企业,是国内钛白行业骨干企业之一。目前,拥有年产10万吨的金红石型钛白粉生产主线及年产5000吨的电子级钛白粉生产线。

自1972年迈入钛白粉生产领域,方圆钛白用了50多年时间,从“新苗”长成“大树”。

“公司主动求变,秉承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宗旨,尝试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和新设备,持续改进创新。”潜江方圆钛白首席研发工程师肖栋介绍,公司生产的钛白粉一直保持产品蓝相、高光泽、高白度、高分散性等特点。去年8月,提质减排升级改造二期项目投产以来,产能逐步提升,今年预计可实现产值10亿元以上。

“对于国内钛白粉行业来说,野蛮生长的时代已经过去,‘强不强’才是行业和企业良性发展的根本。”方圆钛白常务副总经理周晓东认为,“强不强”体现在精细化和标准化管理、绿色低碳、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产品质量和品牌效应等方面。

这些年,方圆钛白不断探索——

转窑是钛白粉生产中能耗大户,占钛白粉生产总能耗的20%,产生大量余热得不到有效利用,造成能源极大浪费。2010年,方圆钛白在行业内率先使用转窑尾气余热回收综合利用系统,与传统工艺相比,每吨产品减少天然气消耗20%以上,减少新鲜硫酸用量20%以上。

不断追求创新,增加专有型产品和高端产品的研发力度,力争实现产品多元化和定制化;

践行绿色低碳宗旨,加大废酸产品的研发和处置投入,实现副废资源化综合利用,发展循环经济;

探索智能制造,搭建数字化工厂,提升生产装置自动化水平,为客户提供优质产品。

一系列升级改造后,方圆钛白成功入选工信部认定的湖北省首批国家级绿色工厂;“高纯超细二氧化钛绿色制造关键工艺突破项目”入选国家绿色制造系统集成项目名单。

“创新和绿色已然是钛白粉行业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时代答卷。”周晓东表示,未来,将有越来越多的创新技术和环保理念被引入到产品研发和生产中,为可持续发展注入新动力。

新产品

神尊农业——主攻户外消费 小龙虾年销7000万元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黄 璐 潜江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刘琼艳

包装精美的自加热小龙虾礼盒。(潜江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刘琼艳 摄)

在户外野营地,你吃过自加热小龙虾吗?不用火,不用电,只需要普通的自来水,等待8至15分钟,一顿香喷喷的小龙虾美食就做好了。

由湖北神尊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这种时尚快捷美食一上市,就受到食客们的追捧。

在该公司产品陈列室,自加热麻辣小龙虾、清水小龙虾等20多种产品琳琅满目,冷冻、冷藏、常温三大系列摆放整齐。

“小龙虾头部企业已深耕产业多年,要想跟上他们的发展脚步乃至‘弯道超车’,就必须在产品研发上出新招、闯新路。”公司总经理刘强认为,这才是神尊的核心竞争力。

神尊是一家集食品研发、食品加工生产、水产供应、食品流通、餐饮方案、信息应用于一体的全产业链经营企业。自落户潜江以来,公司另辟蹊径,主攻户外消费场景,从调味虾到自嗨锅,从包装精美的小龙虾礼盒到撕盖即食的小龙虾零食,不断满足体验式、便携式消费需求。

“我们打破传统小龙虾产品需要通过冷链加工的限制,让小龙虾从当季食品变成了可以随时随地食用的美味。”刘强说,他们创新使用“秒冻锁鲜”技术,采用零下196℃超低温液氮作为冷源,防止冷冻品干耗,使冷冻食材在解冻后品质达到冰鲜的状态。同时,使用超声波清洗机,小龙虾腹部褶皱都洗得很干净,确保小龙虾安全美味。

凭借着强大的产品创新能力,神尊从竞争激烈的小龙虾二产业中脱颖而出,仅去年销售额就达7000万元。

为保证小龙虾在常温状态下不变质,神尊还研发常温罐装虾尾技术。

刘强说,最难的环节在于,在适量灭菌的同时,要确保小龙虾鲜嫩。研发团队从生产工艺、灭菌、原料、生产环境等方面进行为期一年的试验。最终,小龙虾突破季节限制,实现全年生产。

这几年,神尊与武汉轻工大学、武汉大学合作,深耕小龙虾品类和工艺。消费者可随时随地线上下单,全年吃虾“不打烊”,小龙虾的消费周期进一步被拉长。

创新,还体现在销售渠道上。“我们自建电商团队,一天销售最多达6000多单。”刘强说,今年,他们准备线上线下同步销售小龙虾。线上,与网红主播合作,扩大影响力、销售量;线下,模仿周黑鸭销售模式,自建小门店销售小龙虾产品。

新技术

江汉钻具——手握金刚钻 专注一件事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黄 璐  潜江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刘琼艳 通讯员 张晓霞

江汉钻具高温淬火处理。(潜江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关洪磊 摄)

近日,在潜江江汉钻具有限公司,各式各样的钻具让人眼花缭乱,有一只手就能握住的“小精怪”,也有超过200公斤的“大力神”。

“它们能‘钻山打洞’,在深入各类岩层时势如破竹,大国重器、重大工程都有其身影。”谈及公司产品,江汉钻具董事长戴世伦充满自信。

这源于江汉钻具32年专注一件事——研发、生产、销售凿岩钻具。

1992年,江汉钻具由农业拖拉机站改制,正式研发凿岩钻具,并在三峡工地一炮打响。如今,它已发展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产品主要用于铁路公路建设、水电、冶金、矿山等行业。

“我们做钎具,看似是传统工业,其中蕴含的科技含量并不低。”戴世伦介绍。

在钻头制造过程中,最重要的步骤就是原材料的冶炼加工,以及随后对产品进行的表面热处理工艺。“我们的材料主要是特种钢材。老话常说‘过刚易折’,钢这种材料一旦硬度过高,就容易折断、损坏;但硬度不够,又很难凿破坚硬的岩层。”戴世伦说。

为此,江汉钻具每年加大科技投入,汇集国内外先进的生产技术,攻克冷压固齿技术难关,填补国内空白。同时,与大专院校合作,先后取得8项科技成果,拥有核心技术18项,发明专利5项,实用新型专利44项。

“小小一颗钻头,在生产线上的每一次高温处理、每一次回温冷却,都蕴含着研发人员对材料内部结构变化的深刻理解。”戴世伦说。

“产品都是比出来的。”在如此精益求精的打磨下,江汉钻具开创“潜龙”牌系列凿岩钎具,在实际使用时速度快、效率高、寿命长,产品畅销30多个省市,200多家网点,并远销南非、印度、瑞典等国家。截至目前,今年销售收入超5000万元。

尽管成就斐然,对于不断追求卓越的江汉钻具而言,未来仍是道阻且长。

眼下,国内外大型台车设备更新迭代,对企业的要求也在提升。不久前,江汉钻具扩建5000平方米的新厂区,将持续发挥技术优势,发展新质生产力,通过开发更多优质产品,努力为中国钻具“凿”开国际市场贡献力量。

新设备

金漫盈——自动吊挂系统“玩转”服装智造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黄 璐 潜江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刘琼艳

金漫盈全智能吊挂系统流水线。(潜江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关洪磊 摄)

挪威高档户外运动服“HH”4万件、骆驼5万件、李宁4万件……近日,在潜江市张金镇湖北金漫盈服装有限公司生产车间,500多名员工操作机器飞针走线,赶制订单。

金漫盈是一家专业从事户外运动服装研发、生产、销售的企业,年生产能力达60万件。去年,该公司生产销售额达7000万元。

“合作企业看中的,是我们的三层压胶技术,对设备、技术要求极高。”该公司总经理肖良军介绍,三层压胶是指防水层与衣服内外层的结合方式,即将表层衣料、防水膜、衬里三层都压合在一起,既透气又防寒。目前,潜江有5家企业掌握该技术,这在国内并不多见。

“有订单是第一步,还得接得住订单。”公司采购部门以最快速度采购一批新设备,7条生产线马力全开。

在全智能自动吊挂系统流水线上,一排排悬挂的布料像坐上“高铁”,被精准分配到不同工位,由工人取下,裁剪、熨烫、拼块,一气呵成。

这是金漫盈经过智能化改造后的生产线,表面上看起来似乎跟传统服装厂没有多大区别,然而在后台,生产款号、工序进度、当前产量、库存容量等情况,已生成一条条数据,通过电脑可实时查看。

“从裁片到成衣整个制作流程,已‘无缝’串联起来,自动打结、自动充绒、自动模板,人、硬件和软件有机配合,生产效率提升近20%。”肖良军说。

为何要智能化?肖良军坦言,服装生产是“非标生产”,工序复杂、流程紧密,很多环节离不开人,然而随着人工成本上涨,传统制造业红利逐渐消失,服装企业纷纷借力智能制造实现转型升级。

“不谈智造,难有未来。”肖良军认为,技术变革是大趋势,依靠传统资源消耗型的企业越来越难,不拥抱新制造业的服装企业就如同“盲人开车”,只有由过去的大规模生产转变为现货式敏捷制造,才能在瞬息万变的市场抢占先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