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有四季,“潜江虾嫂”陈德英的生活却只有两季:虾多忙一季,虾少闲一季,25年来一直如此。
每到小龙虾上市的时候,陈德英早上5时许就起床了,此时天才蒙蒙亮。
她简单梳洗后,便和老公、儿子开车从浩口赶到档口——位于后湖管理区的“中国虾谷”。
安排分拣、装冰打包、接电话发单、开票送货……63岁的陈德英忙得满头大汗却干劲十足。
早在1999年,陈德英和丈夫从家门口收虾卖虾起步,到如今一家四口在“中国虾谷”买全国、卖全国,每年收购销售小龙虾约1000吨,营业额达4000万元。
“我对小龙虾产业很有信心,还要干到70岁。”说这话的时候,纯朴的陈德英脸上情不自禁地露出幸福的笑容。
“以前没人养虾卖虾,但我们想试试”
1999年,一次朋友间的闲聊,让多年从事黄鳝生意的陈德英和丈夫魏开庭作了一个大胆的决定——转变方向,收虾卖虾!
当时,小龙虾在潜江并不为人熟知,更遑论全国,价格、市场并不明朗。
可陈德英和魏开庭却相信,这块还没有人啃的“蛋糕”香得很!
这一年,他们在浩口镇租下一栋房子,支起一个简易小摊,开着三轮车走村串户收虾。
“那时没人养虾,收的都是野生小龙虾,一天能收一两千斤。”丈夫魏开庭算账、联系客户,陈德英把收来的小龙虾简单分出大小。
她说:“不像现在分小青、大青、炮头,刚开始也不懂,就想大小分开好卖钱。”而那时她不知道,这项工作以后会有个好听的名字——“虾嫂”。
简单分拣完,陈德英和丈夫又开车将小龙虾拖到运粮湖的市场去卖,一斤虾5角到1元,一早上赚了近1000元,回家的路上两口子心里美滋滋的。
就这样到了2001年,陈德英的小龙虾买卖逐步做大了,这得益于“虾稻连作”模式的问世和推广。
“一天收近5000斤小龙虾,差不多卖10000多元。”陈德英说,那时小龙虾每斤已经卖到2元了。
他们不用再东奔西跑送货,因为临近的昌贵水产联系上了他们,希望他们能为企业提供鲜活小龙虾。
生意越做越大,陈德英自然也忙不过来,她招了两个女工,同她一起分拣小龙虾。
2003年至2005年,小龙虾人工养殖面积和产量开始持续快速增长。2006年4月20日,全省“虾稻连作”现场会在潜江召开,同年,“虾稻连作”技术被写入省委一号文件,在全省推广。
对于陈德英来说,他们的小龙虾事业也迎来了春天!
2003年,除了工厂订单,还有北京餐饮店老板联系上了他们,小龙虾从小乡村进入了大城市。
2004年,他们开始给莱克水产公司供货,一年可以赚15万元左右,还有一部分货发往北京、江苏等地。
也是这一年,他们在集镇上买了一套三层的旧房子,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家。
乘着小龙虾产业快速发展的东风,全市无数家庭投身到这个产业链条中来,陈德英一家也赚到了“第一桶金”。
2009年,他们花费近百万元,在浩口镇建起新房、买了新车,陈德英也成了远近闻名的“虾嫂”。
“找档口找老魏,找好虾到虾谷”
2015年,湖北虾谷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成立,建设“中国虾谷”。他们的目标是:买全国、卖全国。
2016年6月1日,陈德英和魏开庭记忆深刻,因为这一天,他们关了在浩口集镇开了17年的小龙虾交易门店,举家搬进刚刚落成的“中国虾谷”。
在这里,他们租了两个档口,第一次挂上了招牌:魏氏水产。
作为首批“吃螃蟹”的人,新环境里机遇和挑战并存。“刚来时,只有不到10家商户入驻,有的没熬住就走了。”陈德英回忆说,他们没有打过退堂鼓,因为她在这里看到了“未来”。
作为首批进驻的商户,“中国虾谷”也拿出满满的诚意,出台“前两年租金全免、第三年起租金减半”等创业优惠政策,还为虾农、虾商提供“龙虾贷”“龙虾险”等金融服务。
“找档口找老魏,找好虾到虾谷”很快在商户间相传开来。在陈德英的带领和宣传下,不少商家纷纷选择落户“新基地”,虾谷也进入发展“快车道”。
从十余家到近七百家商户,从一个区到七个功能区……经过近十年的发展,“中国虾谷”已成为全国唯一一家“国家级小龙虾产地专业市场”,在全国20多个直辖市、省会城市水产品交易市场建立了销售网点,日均交易量最高峰可达1500吨,真正实现了当初“买全国、卖全国”的目标。
交易中心每天公布全国小龙虾指导价格,而且潜江小龙虾每斤成交均价高于周边市场。“不仅江汉平原,就连湖南、安徽、江苏、江西、四川、广东、广西等地的养殖户和商户,都争相将小龙虾送到潜江。”陈德英说,他们的新客户都是在“中国虾谷”发展起来的。
生意不断扩大,陈德英的两个儿子也放弃大城市工作,回家当起“虾二代”。
目前,“魏氏水产”的市场扩大至浙江、广东、四川、黑龙江等地,实现了小龙虾买全国、卖全国。
站在新建的“中国虾谷”眺望塔上,看着市场里的车水马龙,陈德英感慨道:“很自豪成为这里的一员,一家人共同创业,我们共同见证了供应链的带动作用,见证了小龙虾产业的发展。”(潜江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成 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