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村”更“驻心”——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一线观察

走访入户的脚步、乡村振兴的思考、成长历练的轨迹······

有这样一群“特别”的人,他们来自机关、部门、企业,却主动请缨到农村开展工作,为建强村党组织、推进强村富民、提高治理水平、为民办事服务而不懈努力,他们正是我们熟知的“驻村工作队员”。

当一天驻村工作队员会是怎样的体验?

一年春作首,万事行为先。2月18日,正值农历正月初九,记者探访市农业农村局驻渔洋镇桥头村乡村振兴工作队,给驻村“第一书记”跟班当“助理”,体验别样的一天。

走访入户就像“亲戚串门”

上午9时,初见驻桥头村“第一书记”袁用德时,他正满身泥泞地从五保户周茂平家中出来,为村民办好了新年第一件实事。

据了解,去年12月,村里实施“四好农村路”建设,由于涉及扩路,周茂平家原来的化粪池需要拆除后转置新区域。

“今天一大早,新的化粪池就送到了,安装完成后,上面还没填土,我一个人完成不了,就想求助村里帮帮忙。没想到袁书记二话没说就带着村干部过来了,新年上班第一天就麻烦您,真是太不好意思了。”周茂平感激地说。

从周家出来,还没顾上休息,袁用德又张罗着大伙将事先准备好的食用油和大米搬上了后备箱。新春伊始,村里还有很多困难户没能找到工作,他们今天要去逐一走访。

上午10时,驻村工作队来到村民胡琴琴家。据了解,胡琴琴此前常年在广州一家服装厂务工,去年4月不幸查出重病,医疗费前前后后花费了10多万元,让这个普通农村家庭在经济上愈发困难。

“多亏了党和政府这么好的政策,还有一直关心我的驻村工作队和村干部,要不是他们,都不知道这个病会把我们家拖累成什么样。”胡琴琴说。

据胡琴琴回忆,去年,正当他们家无助之时,是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主动上门,详细了解她的情况后,迅速组织村“两委”召开专题会议,决定为该家庭申报低保,还积极与相关部门联系,递交了“防贫保”申报相关资料。经过严格的审核流程,胡琴琴被列为防贫保险全自费险种救助对象。很快,近2万元的“防贫保”资金就发放到了她的账户上。

“我现在身体恢复好些了,打算就近到服装厂打工来补贴家用,家里还有两个女儿,一个8岁一个才5岁,不工作是不行的。”胡琴琴说。

“可以买台机器放在家里,到厂里领取订单任务后就在家里做,这样也可以照顾一下小孩,对你身体也好。”袁用德见状便为胡琴琴出了些主意。闲聊过程中,他边聊边记。他说这是习惯,每次走访都会带上日志本,把村民的诉求和困难及时记录下来,回去写成工作日志,方便日后查看。

记者还发现,袁用德每到一户村民家走访都像是“走亲戚”,唠唠嗑、拉家常,大事小事都帮忙。一路上,路过的村民也都热情地和他打招呼。

“袁书记吃饭没,我家今天炖了火锅,来我家吃饭吧。”

“袁书记,您之前教的方法真管用,我种的红菜薹长得可好了,您有时间来瞧瞧。”

“行!下午我就去田里看看。”

心系种植户 现场谋销路

下午2时,午休过后的袁用德带着两名驻村干部来到种植户朱国良家的虾稻田埂里。看着用一块块零零碎碎的散田种植的红菜薹,记者有些不解,便问道:“既然红菜薹种得好,为何不大规模成片种植?”

“村里很多村民没有种植红菜薹的经验,大规模承包种植不稳妥,要从小规模做起,学方法、找经验,而且根据土地环境、市场行情和红菜薹的生长条件,从赚钱角度来看,盲目让村民大片种植性价比并不高。”袁用德说。

他还告诉记者,这些散田都是村民们家里的闲置田、荒田。驻村工作队通过多次外出学习考察后,才决定带着村民一起种红菜薹,既能让闲置多年的荒田重新焕发生机,也能给村民带来可观的利润。

“自从选择种红菜薹,驻村工作队经常邀请外面的合作社过来指导,还给我们提供稳定的销路,如果市场行情好,我这些闲置田1年能赚1万多元。”种植户朱国良说。

目前,桥头村共有50多户村民参与种植红菜薹,平均1000平方米能产3000至4000公斤。

迈开步子,走出院子。只有深入群众,到田间地头,进民屋灶头,了解群众所思所盼和当前的重点难点,才能把精准施策与真抓实干完美结合,有效解决农村实际问题。

谈到渔洋镇,除了久负盛名的拖船埠,被提及最多的一定就是西兰花了。下午3时,“好客”的袁用德就带着记者领略了渔洋镇千亩连片西兰花的和美景象。

一路上,他给记者讲述了驻村生活的点点滴滴。从2019年到2024年,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从渔洋镇从家村到现在的桥头村。不到五年时间,改变的是渔洋镇的人居环境,是共事的搭档,是相处的村民,唯一没变的是他服务基层、书写乡村振兴美好画卷的向往和决心。

交谈中记者感知到,市农业农村局驻渔洋镇乡村振兴工作队就如同一个大家庭,不分村级,不分区域,群众的需求在哪里,驻村工作队的工作就开展至哪里。庞大的西兰花种植基地就位于桥头村不远处的新南村。

走进田地,一望无际的西兰花映入眼帘,村民们忙碌的欢笑声和过往车辆的轰鸣声,配上绿油油的菜地,协奏出一首冬日田园交响曲。

近年来,在驻村工作队的帮扶下,渔洋镇开创“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新发展模式,引导村民因地制宜发展西兰花种植,打造千亩西兰花种植基地,不仅实现村集体经济增收,还带动当地村民走上了致富路。

“我种植了7年西兰花,承包了300亩,每亩年产近2000公斤,行情好的话1亩能卖6000元,在合作社的帮助下基本不愁销路,大部分都销往仙桃和周边地区。”种植户彭艳梅说。

除此之外,基地每到丰收季节都会向周边村民招工,一天工资120元,不仅提高了基地生产效率,还有效带动了当地农民就业增收。

新南村党支部副书记袁友军告诉记者,工作队会经常组织种植户、脱贫户赴外地学习蔬菜种植技术,通过探索与总结,积累丰富经验,种植水平不断提高,村民们的生产信心越来越足。

走产业兴旺路 筑乡村振兴梦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及“四不摘”是袁用德常挂嘴边的话。多年来,我市始终将乡村振兴作为必须抓好的大事、要事,通过“千企兴千村”行动动员广大民营企业家积极参与乡村振兴,全力以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作为一名合格的驻村干部,谱写工作日志是一天中必不可少的事。一篇篇驻村日记, 无一不凝结着驻村干部对群众的牵挂、对工作的思考和对理想的追寻,如同一篇篇体现干群情深的生动素材,里面藏着驻村干部的辛酸和骄傲。

袁用德日志中最大的骄傲莫过于当年他在从家村驻村工作队时,积极引导村民创立的农业经营主体——潜江市文军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2022年11月,该合作社被省农业农村厅授予“全省示范社”荣誉,组织该村三家企业挂牌成立的从家村防返贫“三类户”帮扶基地也成为我市第一家防返贫帮扶基地。前不久,合作社负责人还打来电话,邀请他前去指导2024年农业社会化服务项目建设等工作。

2019年,袁用德刚到从家村工作时,村里脱贫户共有142户578人,村民们迫于生计都选择外出务工,农忙时期村里农业生产完全没有保障,迫切需要机械化全程托管服务助力生产。2019年10月,驻村工作队通过走访调研老党员、村民,组织村“两委”、村民代表召开会议,通过会议决定,由家庭条件优越的5名党员总投资650万,入股社员55人的潜江市文军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正式挂牌成立。

气势上的众志成城却并没换来发展上的一帆风顺。由于社员经验不足,第一次开展社会化服务时就出了乱子,育秧数量超过了合同面积近300亩,眼看就要临近栽插期了,工作队了解情况后,迅速与全市其他合作社联系,仅用4天时间就将多育的秧苗全部销售,为合作社挽回经济损失近10万元。合作社缺技术、少资源、无经验,工作队就组织全体社员外出学习管理制度、用人制度、运作模式、财务管理、利润分配等方面知识。全生命周期的“田保姆”服务,也为合作社将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截至目前,工作队为合作社共争取社会化服务项目17个,总项目资金约436.9万元。同时,防返贫扶持基地与50户脱贫户签订了长期务工合同,合作社通过项目实施,带动农户420余户,带动本村脱贫户85户,从家村脱贫户家庭人均收入也从最开始的几千元达到如今的2万元。

产业兴则乡村兴,农村要想发展,只凭“等靠要”可不行。只有充分利用村级集体资源,推进村集体产业高质量发展,建立村级集体经济收入稳定增长机制,才能激发群众自力更生、奋发有为的内生动力,增强广大群众致富增收的主动性、积极性,为村各项事业发展提供经济支撑。

2023年7月,驻村“第一书记”轮换过后,袁用德也将这份宝贵的经验带到了桥头村。他向记者透露,桥头村村民也即将拥有自己的合作社——潜江市虾可爱养殖专业合作社。该合作社由村“两委”与合作社联合出资建设,总投资200万元,占地面积1400平方米,主要开展小龙虾收购、加工、生产、冷链等相关业务。项目投产后,可年收购加工小龙虾100万公斤,预计实现利润100万元以上,可为桥头村335户养殖户提供销售便利,预计可解决30余人就业。

用经验谋发展,用真知出良策。近年来,市农业农村局驻渔洋镇乡村振兴工作队时刻保持走在前、干在前、冲在前,带着朝气,展现新担当,焕发新活力,为基层新气象献策献计,推动各项政策举措落实落地,在群众心里留下了好印象、好口碑,画出了乡村振兴的“同心圆”,迎来了脱贫攻坚的“满堂春”。

随着袁用德写完2月18日工作日志的最后一个标点符号,体验驻村工作队队员的一天也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记者手记:脚下有泥土,心中有真情。2月18日,记者沉浸式体验了驻村干部一年365天中平凡的一天,没有轰轰烈烈,只有踏踏实实。跟着他们一起看望了贫困户、走访了种植户,去村民家里送政策、送年货,在田间地头听问题,找方法。

驻村工作队的工作大到项目建设,小到群众纠纷,宽如田间地头,窄如河渠沟塘。只有在服务群众的实践中,才能真正树立起群众观点,增进与群众间的真挚感情。只有牢记嘱托、担当作为,主动思考谋划帮扶村发展定位和远景目标,做到“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才能全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每一位驻村工作者,脚上沾有多少泥土,与群众就有多少真情。他们是美好生活背后的奋进力量,带领乡亲们大步奔跑在乡村振兴的致富路上;他们是照亮千家万户的明灯,尽最大的努力为民干实事,在这片炙热的土地上奉献自己的青春和热情。(潜江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万云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