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湖北
气温回暖
但是当心!
前方有“霾伏”!
“霾”从哪来?
公众又该如何应对?
一起来了解
“霾”是如何形成的?
霾,也称阴霾、灰霾,是指原因不明的大量烟、尘等微粒悬浮而形成的浑浊现象。
霾的核心物质是空气中悬浮的灰尘颗粒,气象学上称为气溶胶颗粒。
霾作为一种自然现象,其形成有三方面因素:
一是水平方向静风现象的增多。随着城市建设的迅速发展,大楼越建越高,增大了地面摩擦系数,使风流经城区时明显减弱。静风现象增多,不利于大气污染物向城区外围扩展稀释,并容易在城区内积累高浓度污染。
二是垂直方向的逆温现象。逆温层好比一个锅盖覆盖在城市上空,使城市上空出现了高空比低空气温更高的逆温现象。污染物在正常气候条件下,从气温高的低空向气温低的高空扩散,逐渐循环排放到大气中。但是逆温现象下,低空的气温反而更低,导致污染物的停留,不能及时排放出去。
三是悬浮颗粒物的增加。近些年来随着工业的发展,机动车辆的增多,污染物排放和城市悬浮物大量增加,直接导致了能见度降低,使得整个城市看起来灰蒙蒙一片。霾的形成与污染物的排放密切相关,城市中机动车尾气以及其它烟尘排放源排出粒径在微米级的细小颗粒物,停留在大气中,当逆温、静风等不利于扩散的天气出现时,就形成霾。
“霾”的分级
轻微霾:
空气相对湿度≤80%;
5公里≤能见度<10公里。
轻度霾:
空气相对湿度≤80%;
3公里≤能见度<5公里。
中度霾:
空气相对湿度≤80%;
2公里≤能见度<3公里。
重度霾:
空气相对湿度小于等于80%;
能见度<2公里。
应该如何应对“霾”伏
霾天要避免长时间、高强度在户外活动
有心脑血管、呼吸系统疾病的人
更要少出门
如需外出应戴好口罩
返回室内还要勤洗手洗脸
注意自身卫生
来源:湖北应急综合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