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汉平原的晨雾中,湘妃竹在竹笛匠人刀下褪去青皮。谁能想到,这截竹子日后将在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袁友平的吹奏下,流淌出婉转悠扬的曲调。
日前,记者走进袁友平的竹笛传习室,悠扬的笛音如清泉般流淌。此刻,他正耐心指导学生练笛,从笛材挑选到指法运用,每个细节都倾囊相授。谈及与竹笛的缘分,要追溯到他八岁那年。彼时,巷口槐树下,细碎阳光洒落,邻居家飘出的《西湖春晓》旋律,像突然凝固的风,让聒噪的蝉鸣都敛了声。少年时的袁友平趴在窗台上,无意识摩挲青砖墙的手指,从此刻下了笛孔的形状。此后,课本里夹满竹片,课桌下藏着偷削的笛坯,连梦境都飘着断断续续的笛音,竹笛填满了他整个少年时光。
然而,梦想之路并非一帆风顺。父亲的怒吼折断了他的第一支笛坯,却也让他明白:传承竹笛艺术,需要知识奠基。煤油灯下,他左手捧着《笛膜粘贴十二法》,右手在废弃笛管上练习按孔力度,指腹的茧子最终化作17岁那年的镇剧团录取通知书。舞台上,他的竹笛吹出《百鸟朝凤》的欢腾;绿皮火车车厢里,笛音随铁轨延伸丈量山河。直到在武汉音乐学院遇见邓邦国教授,他才触摸到竹笛艺术的奥秘。邓邦国教授指尖流淌的《鹧鸪飞》,让他听见江南烟雨中的千年文脉在笛孔间蜿蜒,“膜孔松紧一毫,便能吹出悲喜两重天”,这句话成了他毕生钻研的命题。
如今,袁友平家中陈列着不同年代的竹笛:湘西老艺人用蛇纹竹制的低音大笛透着山野气息,他改良的七孔加键笛能在《梅花三弄》的古雅与现代交响乐的磅礴间自由穿行。“竹笛不该只在聚光灯下生辉,要让听见的人都触摸到中国人骨子里的浪漫。”秉持这一理念,袁友平在城市霓虹下坚守传承。他教孩童挑选笛材时讲解竹龄,在直播间演示“循环换气”古法技巧。抚摸着笛身竹节,他说:“每道竹纹都是时光的注脚,每次吹奏都是与古人的对话。” 在他看来,每声笛响都是文明的回响,每次传承都是对千年匠心的郑重回应。(潜江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黄颖高 袁庆 通讯员 蔡宗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