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御景豪庭小区垃圾分类投放点旁,居民王阿姨熟练地将一袋厨余垃圾投入绿色箱体,手机随即弹出提示:“分类成功,+2积分。”她笑着打开“生活银行”APP,向记者展示刚到账的积分:“这袋垃圾能换2分,攒够50分就能换一提抽纸,家里正缺呢。”
在园林街道三板桥社区,这种将环保行为转化为“社区货币”的“生活积分”体系,正悄然重塑居民生活习惯,激活社区治理新动能。
垃圾变积分,实惠看得见
走进御景豪庭小区,垃圾分类投放点旁的电子屏实时滚动着积分排行榜:“王燕,本周积分第一名,累计158分”“李书华,昨日参与巡逻+3分”。这块公示栏已成为小区里的新风景。
“以前扔垃圾就是顺手的事,现在能换东西,大家都更认真了。”王阿姨演示积分流程:正确投放厨余垃圾后,系统自动识别重量并计入积分;参与社区巡逻、文明宣传等活动,可通过签到累积积分。
为让积分“活起来”,三板桥社区在兑换端下足功夫。社区与周边超市、便利店合作设立“积分超市”,货架上摆满洗衣液、抽纸、米面粮油等日用品,还有绿植盆栽、儿童文具等特色商品。“50分换抽纸,100分换大米,规则都贴在墙上,大家心里有数。”社区工作人员指着兑换表介绍。
更让居民惊喜的是积分还能兑换服务。“上个月用80分换了免费理发券,楼下理发店服务特别好!”居民张爱民点赞道。目前,积分兑换已覆盖生活用品、物业服务、文化活动等8大类30余项服务,真正实现“小积分换大实惠”。
小积分“撬”动大文明
“积分是激发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金钥匙’。”三板桥社区党委书记蓝兰介绍,御景豪庭小区常住人口1800余人,过去垃圾分类参与率不足60%,邻里互助氛围淡薄。自去年试点“生活积分”体系以来,垃圾分类准确率提升至95%,志愿者队伍从20人扩充到120人,社区矛盾纠纷同比下降40%。
“这些积分就像播撒在社区的‘善意种子’。”蓝兰比喻道,“用‘实惠’浇灌,收获的是居民主动参与社区事务的热情。”如今,积分获取场景已拓展至文明养犬、邻里调解、楼道清洁等20余项社区事务。
“现在居民不仅自己做好分类,还主动监督邻居;看到楼道有垃圾,都会随手捡起。”居民刘玉枝感慨道。
在社区治理层面,积分体系推动工作从“单向管理”转向“双向互动”。蓝兰举例:通过积分数据发现居民兑换最多的是米面粮油,社区便联合超市推出“惠民团购”;注意到参与巡逻的多为退休老人,便成立“银发巡逻队”并配备智能巡检设备。
“生活积分”并非单纯依靠物质奖励,而是通过市场化思维构建“行为-积分-实惠”的良性循环,让环保行动、邻里互助等文明行为从“被动要求” 变为“主动追求”。这一模式重塑了社区治理的激励逻辑,探索出可复制的基层治理新路径。
据了解,三板桥社区下一步将拓展积分应用场景,完善“行为量化-价值认可-多元回馈”全链条机制,让每一份善意都获得精准回应,构建“人人参与、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区治理共同体,为基层治理现代化提供鲜活样本。(潜江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周 莹 通讯员 刘政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