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城市边角地,今朝生态小花园。在城市更新浪潮的推动下,潜江那些被人遗忘的荒芜角落,已悄然蜕变成一处处“城市绿洲”。这不仅勾勒出城市“颜值”的蜕变曲线,更描绘出一幅文明新风尚的绚丽画卷。(6月16日《潜江日报》)
小微地块的华丽转身,折射出城市治理理念的深刻变革。在这场城市空间的重塑行动中,潜江构建起市、区镇街道、社区(村)三级联动的紧密网络,多部门协同作战,将小微地块改造化作“干部素质提升年”的生动实践场。党员干部纷纷下沉一线,化身“城市美容师”与“民意倾听者”,把群众皱着眉头提出的“问题清单”,精心打磨成洋溢着笑容的“幸福清单”。无论是泰丰街道太丰垸3组将闲置地块建设为便民的生态停车场,还是熊口管理区马长湖办事处路口群众自发打造充满创意的“共享花园”,都闪耀着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智慧。这种以人民为中心的治理理念,就像春日暖阳,不仅驱散了城市角落的脏乱与荒芜,更温暖了民心,为社会文明迈向更高台阶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文明新风的落地生根,凝聚成市民实实在在的幸福体验。如今,“推窗见绿,出门进园”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而是潜江市民触手可及的日常。这些小微绿地,宛如城市喧嚣中的“世外桃源”,成为居民放松身心的绝佳去处。在这里,人们漫步于花草之间,疲惫与压力随微风飘散;邻里间的交流在绿意中自然展开,原本陌生的面孔渐渐熟悉,情感在互动中不断升温,社会和谐的基石愈发稳固。更令人欣喜的是,小微绿地的建设激发了市民的主人翁意识,大家从“旁观者”转变为“参与者”,纷纷为城市文明发展添砖加瓦,让文明的种子在每个人心中生根发芽。
然而,打造美好城市的征程没有终点。未来,潜江需继续以“绣花功夫”深耕城市边角地,积极谋划新一轮“口袋公园”建设,让绿色的生态网络不断延伸、织密。在建设过程中,深度挖掘城市文化底蕴和人文特色,将历史故事、民俗风情、乡村风光融入绿地设计,使每一处小微绿地都成为文明的“无声宣讲员”。同时,建立健全科学长效的管理维护机制,像呵护珍宝一样守护这些绿地,确保它们始终生机盎然。此外,还需通过开展志愿活动、听取意见反馈等,进一步拓宽市民参与渠道,凝聚全民力量,形成共建美好家园的强大合力。
潜江以小微地块改造为突破口,用细腻的“绣花功夫”绣出了城市的“方寸之美”,更绣出了新时代的文明新风尚与市民满满的幸福感。相信在文明新风的持续吹拂下,这座城市将绽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焕发出更加蓬勃的生机与活力。(向世俊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