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夏时节,在白鹭湖管理区冉集办事处奔虎养殖专业合作社,黑斑蛙在蛙池里悠然休憩、欢快进食,蛙声连绵起伏,处处洋溢着勃勃生机。
“黑斑蛙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等功效,其肉质细嫩、口感鲜美、营养丰富,深受市场青睐和消费者喜爱。”该合作社负责人万普查听着蛙鸣,仔细观察黑斑蛙的长势,脸上露出幸福的笑容。
万普查是白鹭湖管理区人。因家中老人小孩需要照料,2010年,长期在外打工的他萌生了回乡创业的想法。
经过一番市场调研,万普查发现,四川、湖南等地对黑斑蛙的需求量极大,市场行情良好,综合考量后,他决定投身黑斑蛙养殖行业。
说干就干。2011年,他投入40万元转租80亩土地,建设孵化池、育苗池等配套设施,从湖南引进种蛙,就此踏上了黑斑蛙养殖之路。
然而,创业第一年便遭遇了亏损。
“起初用蝇蛆喂食,可蝇蛆生产成本高,初期投入过大,而且黑斑蛙吃了之后产量不高。”万普查向记者透露,黑斑蛙通常以昆虫、蝇蛆等活物为食,即便将美味的人工饲料摆在它面前,它也无动于衷。
一边多方请教养蛙技术,一边思索如何降低喂食成本,万普查不断探索。他在蝇蛆中掺入少量人工饲料,借助蝇蛆的蠕动让饲料“动”起来。在投喂方式上,从最初单纯放置投食板,让黑斑蛙自行觅食,到后来用电风扇吹、用电机振动投食板,再到改装投食板……为了让黑斑蛙接受人工饲料,他想尽了办法。
经过一次又一次的驯化,黑斑蛙终于开始食用人工饲料。就这样,黑斑蛙的喂食难题得以解决,产量也随之大幅提升。
如何实现效益最大化?万普查走过不少弯路。
“蛙-稻”套养、集约化精养……他在一个个池塘中进行试验,不断总结经验。“相较于集约化精养,‘蛙-稻’套养虽然投资成本较低,但存在管理成本高、效益不稳定等问题,一旦发生病虫害,很难在第一时间发现病蛙、死蛙并进行隔离,从而难以控制病情发展。”万普查介绍,相比之下,集约化精养更便于管理,效益也更高。
为拓宽创收渠道,2012年,他与好友伍贤虎、万方道等6人共同投资260万元,创办了市奔虎养殖专业合作社,成为当时我省唯一一家由省动植物保护总站发证的养殖点。
2014年,合作社的养殖技术愈发成熟,蛙苗、成蛙的销路也更为广阔,养蛙终于开始盈利。“当时一亩地可产出黑斑蛙1500公斤,每公斤价格在20至40元不等,每亩平均纯收益过万元,最高的时候能达到2.5万元左右。”万普查介绍,彼时合作社规模达到300亩,年收益达300万至400万元。效益越来越好,也吸引了周边地区的村民前来拜师学艺。截至目前,已带动老新、周矶等地千余村民实现增收。
随着自媒体的兴起,2017年,万普查开始涉足自媒体领域,一边记录生活,一边传授养殖技术,助力乡村振兴。如今,他开设的“奔奔蛙业”抖音、百家号等线上平台拥有粉丝50余万,既做好了养殖技术的传帮带,又推动了黑斑蛙的销售。
10余年间,万普查逐渐成为养蛙圈内的行家,亩产也从最初的几十公斤增长到如今的2500公斤左右。“从最初只是一时兴起,边做边摸索,到如今形成完善的养殖全流程,还能帮助有需求的群众规避养殖风险。”
然而,随着黑斑蛙养殖户数量逐年增加,市场收购价也不断走低。万普查介绍,“2021年黑斑蛙价格达到峰值,每公斤价格超过50元,随后逐年下降。2024年每公斤价格约为36至40元,今年价格每公斤仅16至20元。”
如何破局,成为万普查首要考虑的问题。
2024年,万普查转而采用隔年蛙养殖模式,即第一年放养蝌蚪,经过一年的生长,第二年再收获成蛙。这一模式不仅有效延长了养殖周期,还进一步提升了成蛙品质,使蛙肉在市场上更具竞争力,能够获得更高的售价。
不仅如此,万普查进一步拓展产业链,让黑斑蛙从田间蛙鸣到车间飘香。“以往只是零星地委托周边工厂进行代加工,2024年我们开始自主加工,在线上线下平台销售‘冻宝’成品蛙,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如今,合作社的品牌建设和电商销售正稳步推进,下一步,将提升养殖设施的机械化、智能化水平,建设标准化养殖基地,并从种苗优选、场地优选、理念优选、养殖技术优选等方面全面梳理养殖流程,延伸加工产品,提升产品附加值,让致富路越走越宽广。”万普查满怀信心地说。(潜江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曾俊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