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螺蛳四月蚌”。随着夏日的脚步临近,夜宵摊上那盘麻辣鲜香的螺蛳,成为了众多食客的心头好。需求的剧增,加上野生螺蛳捕捞被禁,那螺蛳从何而来?需求就是商机,在渔洋镇,楚螺香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谢红模给出了答案。
近日,记者走进楚螺香食品有限公司,还未踏入生产车间,就听到机器轰鸣作响,满负荷运转的声音昭示着当前正值螺蛳加工的旺季。“这是我们新进的设备,让效率大大提升。”谢红模笑着介绍。
这套价值500多万元的自动化生产线,如一条灵动的长龙,将螺蛳的筛选、冲洗、剪尾、蒸煮、调味等工序一气呵成。不一会儿,美味的螺蛳肉便被包装好,即将发往全国市场。
谢红模介绍:“现在正是螺蛳收购的旺季,我们每天都要加工3万斤以上的螺蛳产品,预计今年可以达到8000吨的加工量,销售额达6000万元,同比增长30%。”
说起螺蛳加工,最重要的环节当属去沙。螺蛳不规则的外部形状和复杂的内部结构,想把沙粒洗干净绝非易事。“最开始时大部分都是人工操作,做出的产品参差不齐。”谢红模感慨,现在除了要24小时静养吐沙,还设置了5次水淋冲洗和2次超声波清洗,确保螺蛳无砾无沙。
来到该公司的试验田,眼前的景象让人眼前一亮。虾和螺在水田里和谐共生,仿佛一幅生动的田园画卷。“螺蛳喜欢吃水中的微生物,以及饲料的残渣,小龙虾没吃完的饲料被螺蛳吃掉后,还可以改善水质,所以它们是共生共存的。”谢红模的话语中充满了对这片水田的深情。
5月底田里还会种上稻子,待10月收割后,田埂上还会种上各种蔬菜。虾螺共养、一田四收,经济效益高了不少。
近年来,楚螺香食品有限公司通过“虾螺稻菜”一田四收的生态循环模式,不仅让小龙虾与螺蛳实现“共生共赢”,更如同“星星之火”,带动当地农户规模化科学养殖,成为了当地乡村振兴、农民增收的“金钥匙”。
“一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是真的富。”在谢红模的带动下,渔洋镇不少农户也加入到规模化养殖螺蛳的行列。目前,该镇有螺蛳养殖基地1000多亩。从本地人的乡土美食,到装袋装罐的即食美味,小小螺蛳渐渐从小镇走出,香味飘到了广东、广西甚至海外。
小小的螺蛳,大大的市场。随着市场需求扩大,谢红模还建设了新厂。他告诉记者:“目前,新厂区投资6000万元,占地30亩,配备了田螺生产线2条、小龙虾生产线3条、毛豆西兰花生产线1条,可以将‘虾螺稻菜’一田四收的产物全部进行自动化生产,预计年产值可达1.2亿元,新增税收280万元,带动300人就业。”(潜江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罗珊珊 关业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