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中植保无人机盘旋忙碌,田间自动化喷灌设施有序作业、智能监测设备遍布其间……连日来,潜江市广华碧农智慧农业有限公司万亩麦田里,各类机械化设备运转得有条不紊,田间却难觅几个农人身影。
“这背后的‘秘诀’是借助物联网、大数据等前沿信息技术,实现全程自动化管控,让作物耕、种、管、收各个环节大步迈入无人化作业时代。”公司总经理王凤鸣一语道破玄机。
无人机“展翅” 抢占“智”高点
“启动!”伴随指令,10架植保无人机螺旋桨飞转,轰然腾空,药水从旋翼下方喷头均匀精准洒落。短短1天内,万亩麦田喷灌完毕。
“搁以前,起码得一周。”技术员杨其琛感慨,春耕春管任务重、时间紧,有了科技助力,效率今非昔比。
如今这片田野上,无人旋耕机、插秧机、无人植保机等20多台农机大显身手,碧农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率飙升至100%。
“无人机的本领不止于此!瞧那边。”顺着杨其琛所指,技术员倪明理熟练操控多光谱无人机,海量数据迅速收集。仅1个多小时,就出色完成2600亩田的巡田任务。
“这架‘智慧侦察兵’厉害着呢!能从农田实时高清影像、多光谱数据精准洞悉作物生长与营养状况,哪块田该‘加餐’一目了然。”倪明理兴致勃勃地向记者介绍,以往传统巡检多抽样查几个点位,难全覆盖。如今无人机巡查范围广、耗时短,哪怕最不起眼的病株也逃不过它的“火眼金睛”。
“相较以往,无人机巡检结合平台AI数据分析,能快速生成苗情报告与管理建议,为麦田精准管理夯实根基。”倪明理自豪地说。
倪明理提及的平台,正是潜江碧农智慧农业平台。该平台将万亩农田划为ABCDE五区,借无人机采集数据、建模,依地势规划道路、地块、水系、作物种植方向,推动农业从“看天吃饭”迈向“知天而作”。
平台植入的农场AI智慧决策系统更是智能便捷,虫害AI一键识别准确率超90%,文本、图片、语音输入随心切换。
指尖点一点 麦田“慧”喝水
一人、一部手机就能搞定小麦灌溉,如何做到?
“‘云’里灌,线上管,智慧灌溉帮大忙。”该公司生产经理李长会打开手机演示,指尖轻点,200多米外水泵接收指令,水雾瞬间从喷头喷出,为小麦“解渴”。
“通过手机App发令,一键启动,田里小麦精准灌溉。”李长会介绍,传统灌溉靠人力开水闸,来回近一公里,人累效率低。如今试验田启用智能灌溉系统,太阳能供电,远程操控,手机开启智能水闸,轻松实现自动灌溉。
啥时候浇水,数据说了算。打开手机APP,记者看到,近30天、近7天乃至当天墒情尽收眼底,详细显示麦田三个阶段的土壤温度、土壤湿度等数据。
“这些数据源自田间土壤墒情测试仪、小型气象站,如同给麦田装了24小时‘天眼’,实时上传后台。”李长会解释,有精准大数据,农田监测人员鼠标一点便能查田,田管方案更精确。
“哪块地缺肥,哪块地需要浇水,手机上一看就知道。”田埂旁,李长会轻划手机屏幕,传感器传回的信息跃然眼前。
博硕精英汇 精耕万亩田
2022年5月,碧农牵手中国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中国农科院等高校,组建6人“博硕团队”,全力打造万亩智慧农场。
毕业于中国农科院的杨其琛就是其中一员,他与种地伙伴一心想让不稳定的农业生产可控,目标是将智慧平台打造成农事“大脑”。
过去三年,他们精心“驯化”与“喂养”平台:输入田间生产数据、历史经验,依据现状实时纠偏优化。传统农业生产模式在此脱胎换骨,智慧平台变身万亩农田“指挥室”。
“靠数据精准指导农事,实现高产稳产。”杨其琛说,田里种水稻、小麦,养小龙虾,靠智慧平台,6人团队玩转万亩农田。
团队成员各有所长,中国农科院硕士杨其琛钻研土壤,华中农业大学硕士倪明理主攻植物科技,香港科技大学博士伍玉鑫聚焦人工智能,王宇专注植物保护。六人既各司其职又协同作战,攻克科技难题。
高学历人才种地成效显著,时间给出答案。“规模大、标准高、沟通畅,很吸引人。”广华寺街道某企业提前下单。
“项目若成功,可四处复制。”总经理王凤鸣满怀憧憬,智慧种田承载农业未来希望。
农业现代化,科技是关键。正如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所倡导的,推进农业科技协同攻关,以科技创新引领先进生产要素集聚,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这片万亩智慧田,正是科技赋能农业的生动例证,向着未来,蓬勃生长。(潜江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刘琼艳 关洪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