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江:“一块田”改出新活力

早春时节,位于高石碑镇长市村的湖北农发集团高石碑优质蔬菜种植基地迎来新春首个采摘期。

广袤的田野里,一片片雪里蕻郁郁葱葱,长势喜人。村民们穿梭在菜地里,手戴切割工具快速“飞舞”,田间一派丰收景象。

“去年我们随村里一起将土地流转给企业,仅2亩地就增收2000元。如今正值雪里蕻收割的季节,来田间务工,还能再添一份收入。”长市村七组村民周么保说。

像周么保这样的村民还有很多,每天有百余名村民在该基地务工。

2024年,高石碑镇因地制宜推动设施农业全链条发展,通过开展土地流转暨“一组两作区”工作,积极引进省农发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按照“公司+基地+农户”模式,推广“雪里蕻-萝卜-大头菜”一年三季种植模式,打造优质蔬菜种植基地,推进当地蔬菜种植产业化、规模化发展。

“从前没人种、不会种,农田呈‘巴掌田’‘斗笠田’等分散化、无序化特点,难以跟上现代化农业发展步伐。”长市村村委会副主任杜成良表示,自从企业入驻以来,荒地变废为宝,小田变大田,低效田变高产田,提高了土地利用率。

这是长市村改“贫”为“富”的有力举措。

该村党支部书记王新武告诉记者,随着大量村民外出务工,导致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严重缺乏,且外出劳动力绝大部分为青壮年,留下的大多是老弱病残和妇孺,致使大量农田无人耕种。一方面是无人耕、不会种,另一方面是种植成本高、收成低,村民种田意愿低,以致村集体经济非常薄弱。如何扭转困局,成为该村“两委”班子的一个心结。

为此,该村决定以每亩1000元的价格与入驻企业洽谈,将全村土地进行集体流转。通过走访摸底,召开党员大会、群众大会,大力宣传土地整体流转及“一组两作区”的意义,同时党员干部带头,组成土地流转小组,带头流转自家土地,让原本的积贫村两个月之内流转土地4300亩,村民增加了土地流转收入、务工收入,村集体增加收入56万元,增强了集体组织的造血功能。

长市村整体土地流转的新方式是该镇“一组两作区”提质增效的有力体现。

“‘一组两作区’即在充分尊重农户意愿的前提下,以村民小组为单元,将可耕地划分为‘自种区’和‘流转区’,发展适度规模经营。”高石碑镇农办主任周鹏说。

据介绍,“自种区”靠近村庄,方便群众自己耕种,基本上是“一户一块田”。“自种区”田块集中、界址清晰、面积明确,提升了土地利用效率,解决了原来土地零散分布,耕种体力消耗大、精力跟不上,碎片化难以流转的问题。此外,各村自种农户每亩还可以节约200元左右的播种、施肥、人工等成本。

“流转区”在外围,村里与新型经营主体签订土地流转合同,开展适度规模经营,有流转意愿的农户统一将土地委托给村集体经济组织,方便机械化作业,实现农户、集体双增收。

“目前,全镇17个村均已完成‘一组两作区’工作,涉及68个村民小组,‘流转区’农户流转土地收入同去年相比平均每亩增加300至400元,全镇累计流转土地面积3万余亩。”周鹏表示,接下来,他们将持续打造精致特色农业。以蔬菜基地为支撑,大力发展科技农业、设施农业、绿色农业、品牌农业、数字农业,辐射带动汉江、兴隆河沿线发展万亩绿色果蔬,同步推动生态农业、高效农业、品牌农业优质发展。(潜江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曾俊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