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市人民法院审结了一起赡养费纠纷案件,依法判决原告子女每人每月支付赡养费350元。(2月11日《潜江日报》)
养老问题,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家庭问题,更是一个严峻的社会问题。
近年来我国老龄人口数量逐年增多,据第七次人口普查统计,我市现有常住人口886547人,其中60岁及以上人口201221人、占比22.69%;65岁及以上人口143261人、占比16.16%,已达到中度老龄化程度。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离不开个人、家庭、社会、政府、市场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我们必须立足实际,全面提升养老服务水平,努力让老年人的获得感更足、幸福感更强、安全感更有保障。
弘扬良好家风,巩固居家养老基础地位。在传统观念影响下,居家养老仍然是我国老年人的主要养老方式。缓解养老压力,家人的作用不可替代。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每个公民应尽的责任。作为子女,要自觉履行赡养义务,让父母“老有所养、老有所依”;父母在子女成长过程中,也要以身作则,给予关爱和引导;家庭成员之间应多沟通、多体谅,及时化解矛盾,守护家庭的温暖与和睦。要鼓励老年人家庭进行适老化和家庭照护床位改造与老年家庭生活设施无障碍改造,通过改善家居环境、配置辅助设施,让老年人生活更便利、更舒心。
整合服务资源,强化社区养老依托作用。社区养老服务,既能满足老年人基本生活和精神文化需求,又能减轻家庭成员赡养照顾负担,还能缓解各级政府的压力,是需求大、花钱少、见效快的养老服务方式。我市已有多个社区正在探索家门口养老服务模式,“硬件+软件”双管齐下,通过传统服务与智能化服务并行的方式,完善社区养老服务网络,持续优化养老服务供给,不断提升养老服务效能。在经济基础较好的村居,可以建设便民服务中心,为老人提供休闲娱乐、健身保健、助餐服务等基本项目,还可以延伸大件衣物清洗、冬季助浴、短期托养等服务,更好地守护老年人幸福生活。
加强顶层设计,优化机构养老专业支撑。与居家、社区养老相比,机构养老虽然服务老年人数占比不高,但功能作用不可替代。中共中央、国务院年初印发的《关于深化养老服务改革发展的意见》,在过去“机构为支撑”“机构为补充”等功能定位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机构养老“专业支撑作用”,对机构养老作了更清晰更准确的定位。今后,养老机构不但要在集中照护方面更加专业,充分发挥技术创新示范、服务技能培训、设备推广应用等作用,还要更积极地参与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促进养老服务规模化、集群化、品牌化发展,打造枢纽型、开放型的专业服务机构。
“老有所养”既是年老者的夙愿,也是未老者的期盼;既是事关万千家庭幸福的“家事”,也是事关社会和谐稳定的“国事”。只要社会各界共同关心关注养老服务发展,把为民办实事“链接”到老年人的心坎上,就一定能让全体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共享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向世俊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