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冬时节,走进位于老新镇果园场的楚敏家庭农场,大棚内冬种蔬菜蓬勃生长;大棚外,农工们俯身将一朵朵鲜嫩的小包菜幼苗插入整齐排列的菜畦,一片热闹繁忙的景象。
7月中旬水稻育苗结束后,楚敏家庭农场便迅速开启新一轮“绿色事业”。萝卜、芹菜等各类蔬菜有序播种,育秧大棚摇身一变成为绿意盎然的蔬菜园地。
“每年3至7月结束育苗后,我们就利用大棚、田地空闲期种植各类蔬菜。现在大棚内种植的是莴笋,露天种植的是小包菜。”农场负责人蒋代政介绍,自2016年成立家庭农场以来,流转的100亩田地主要用于“稻菜轮作”,通过合理安排水稻与蔬菜的种植周期,土地利用率大幅提升,复种指数显著提高,让土地在四季更迭中“不闲着”,实现“一地两用、一年多收”,不仅实现了效益最大化,也保障了蔬菜种植的持续性。
大棚一年四季有菜、农民户户增收,致富的劲头在于好收成,也来自好服务。蒋代政告诉记者,蔬菜生长周期短,但管理环节繁杂,从定植、摘心、搭架、施肥到病虫害防治,每一个环节都不能马虎。
“多亏各级农业科技人员、专家以及社会化服务力量,通过线上线下专题培训、现场指导等方式,为我们提供了全面灵活的服务。”蒋代政说,得益于及时有效的跟踪式服务,目前,农场水稻育苗、蔬菜种植效益不错,本季莴笋长势喜人,预计两个月后可陆续上市,小包菜也可在明年4月中旬如期上市。按照目前产量预算,届时亩产量可达7000斤,亩均收入约6000元。
“下一步,我们将努力优化产业结构,打造特色种植基地,把‘稻菜轮作’发展成富民产业,带着村民一起过上好日子、鼓起‘钱袋子’。”蒋代政如是说。(潜江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刘小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