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大地流金。
田野里,机械轰鸣,一粒粒油菜种子和肥料被均匀地播撒到松软的土地上;大棚中,瓜果飘香,一株株幼苗铆足了劲儿向上长;池塘里,水花四溅,一条条肥硕的鱼儿上下翻腾,一派鱼跃人欢的喜人景象。
老新种肥“一体化”机器播种。潜江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关洪磊 摄
“籽”播希望 “油”润乡村
秋播一粒“籽”,夏收万斤“油”。
当前正值秋冬播关键时期,熊口镇庆丰村抢抓时节,积极推进“稻油轮作”,让“冬闲田”变为“增收地”。
10月20日,在庆丰村5组,机器轰鸣声不绝于耳,农机手驾驶着旋耕机正沿着田块来回穿梭作业,旋耕、开沟、播种、施肥一气呵成,原本满是稻茬的田地很快变成了一垄垄整齐的油菜田。
“我们今天早上8点开始工作,一共180亩田的作业量,两台机器同时作业,大概中午就能完成。”市扶龙合作社农机手樊孝武介绍。
庆丰村今年计划种植油菜350余亩,全部使用机械播种,具有精准定位、精量控制、面积测量等优点,能提高油菜产量,降低劳动强度,增加农户经济效益,大大提升油菜播种率。
“稻谷收割后就开始栽油菜,这样可以避免土地撂荒,而且水稻秸秆和油菜梗还能还田,增加土壤肥力,提高产量,减少病虫害。”农户吴启发种植油菜3年了,他告诉记者,种子、化肥都是农技站提供,农户们做好田间管理后,每亩“稻油轮作”田能收入1600元。
此外,该村还积极邀请农业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从油菜新品种的优势、机械化播种的技术要领、施肥注意事项、育苗后期管护等方面向种植户提供技术指导,切实解决种植户在油菜种植过程中遇到的难题。
“今年从10月上旬开始种植油菜,预计明年4月底收割。”庆丰村村委会副主任梅军说,接下来,他们将持续加大油菜种植力度和加强田间管理,抢农时、抓进度,高质量完成冬油菜播种任务,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绘就乡村好“丰”景。(潜江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谭 欣)
稻蛭共作绿色生态模式。见习记者 胡小凤 摄
水里淘金 “蛭”富有“稻”
稻在水中长,蛭绕稻间游。
10月20日,王场镇关户村100亩稻蛭共作基地,谷粒饱满的再生稻生机盎然。稻田里,一尾尾长条状的水蛭不停蠕动,从水面望去隐约可见。
养殖户关四平正忙着向基地投放田螺,精心“伺候”着稻田里的“宝贝”。“水蛭预计一个星期左右就可以上市了,再生稻已经收了第一茬,第二茬还有半个月。”他算了算,每亩可收水稻1100斤,水蛭600多斤,比传统种植模式划算多了。
关户村是我市稻蛭共作基地的发源地。
去年6月,该村水蛭养殖户大胆尝试,在1.5亩虾稻田里投入4.2万尾水蛭苗,当年10月底,收获鲜活水蛭350余公斤,亩产超过6万元。
第一年就大获成功,让关四平等人信心大增,一口气将面积扩大到100亩。
“我们通过仿生态养殖模式,不施肥不用药,让水稻、水蛭共生,实现下层养水蛭、上层种水稻。”关四平介绍,水稻可在炎热的夏天为水蛭提供舒适、阴凉的生长环境,水蛭的排泄物则可为水稻提供养分,形成了互利共生的生态圈。
为了养好水蛭,他们四处考察学习养殖技术,并购买优质品种尝试自繁自养,在节约成本的同时,不断提升水蛭品质。
“今年,我们准备了60个孵化池,共孵化水蛭苗400万尾。”关四平乐呵呵地说,他们充分利用孵化池,上半年孵苗,下半年养殖,目前里面的水蛭已经长到20多克/只,最大可以长到40克/只。
水蛭虽然长势不错,但是价格下跌明显。“现在湿货价格是65元/斤,几乎是拦腰砍,只有去年的一半。”说到价格,关四平有点发愁,好在成本也同步下降40%,算下来每亩也能收入至少5000元。
水里淘金,“蛭”富有“稻”。“稻蛭共作模式绿色生态,具有农业创新发展的社会效应,既解决了粮食安全问题,也为水蛭养殖非粮化找到了新路径,可以助力农民持续增收。”市水蛭产销协会会长邹开封告诉记者,我市共有水蛭养殖面积约6000亩,养殖产量约3600吨,总产值约10.6亿元。他表示,明年将继续完善推广稻蛭共作模式,尝试“虾-蛭-稻”一田三收,希望可以进一步扩大亩产效益,带动农户增收致富。(潜江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刘琼艳)
龙湾甲鱼养殖迎来丰收。潜江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关洪磊 摄
生态混养 “鳖”具一格
秋末,瑟瑟秋风拂面,增添几分寒意,可广袤农田里却蕴藏着无限生机。
10月20日一大早,记者来到白鹭湖管理区新湖办事处,水产养殖户孟庆超正站在自家养殖池塘的喂食台上,按下开关键,鱼食落进水里,成群结队的鱼,还有甲鱼簇拥过来,翘着脑袋饱餐一顿。
池子里一片欢腾热闹,孟庆超脸上抑制不住欣喜的笑容。“它们不仅长得好,更能卖个好价钱。”他笑着说。
与传统的精养甲鱼不同,孟庆超到处学习取经,选用了鱼鳖混养的模式,通过“四大家鱼”和甲鱼混合养殖,不仅能够充分利用水体,还能规避市场风险,实现效益最大化。
“甲鱼经常要浮到水面上来换气,在水底水面上下运动,可以搅动水体,让水和空气充分接触,增加水中的溶解氧,就像加了台自动增氧机一样。”孟庆超耐心向记者道出这种养殖模式的优势。
而另一方面,甲鱼可充分利用水体,还能及时吃掉行动迟缓的病鱼和死鱼,从而减少鱼群发病概率,达到了“1+1>2”的效果!
孟庆超也坦言,采用这种模式甲鱼不如在精养池里长得快,短期效益不明显。“前几年价格好,好多养甲鱼的都赚到钱了。”他表示,遇上价格波动,像今年甲鱼市场价格走低,他没有大量出售甲鱼,想等着市场行情好些再卖。但因为有了鱼这块的收入兜底,他心里也不慌了。
采访中,孟庆超给记者算了笔账,20亩水面大约有1500只甲鱼, 今年每斤价格为60到70元左右,还有3000斤“四大家鱼”,预计今年收入12万元。
“这个模式不错,防风险能力也比较强。”他如是说,眼睛一直盯着水面上的涟漪,对生活满足且充满希望。
眼下,甲鱼进入半冬眠时期了,等到春暖花开,池塘里又将是另一番热闹景象。(潜江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成 妍)
熊口管理区吊瓜长势喜人。潜江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罗珊珊 摄
立体种养 “瓜”目相看
金秋时节,记者走进熊口管理区东大院社区侯柯的吊瓜种植基地,只见成千上万颗皮球大小的吊瓜如同绿色的小精灵,俏皮地吊挂在瓜藤上。侯柯穿梭在瓜藤之间,仔细查看着每一颗吊瓜的长势。
提及与吊瓜的缘分,侯柯打开了话匣子:“传统的旱地农作物效益不太高。去年,管理区带大家去外面学习,了解了吊瓜产业,我们才开始尝试种植吊瓜。”
“吊瓜在我们这儿是新鲜事物,管理区不仅为我们介绍产业,还积极联系技术支持。”侯柯蹲下身,指着发达的根系介绍道,“这吊瓜怕水淹,种植时根系部位得垄起40公分,如此才能确保其茁壮成长。”
为保证吊瓜的品质,侯柯还有“秘籍”:“要想吊瓜长得好,每株只能留一根藤蔓,多余的必须果断去除,这样才能让吊瓜的品相和品质更佳。”
“农产品不仅要好种,还要好卖。在销售方面,我们和安徽的公司签订了合同,他们负责包回收,这让一年的效益有了可靠保障。”侯柯边说边随手摘下一颗吊瓜向记者展示,“您看,这吊瓜全身都是宝,它的籽粒能作为食品售卖,整个青瓜能作药材,就连下面的根也是珍贵的中草药。”
去年,侯柯精心打理这片吊瓜田。收获季时,侯柯主要售卖的吊瓜籽成绩不俗,一亩地产吊瓜籽250斤至300斤,当时市场价38元一斤。40亩的吊瓜籽,全部被安徽的一家公司收购。除去各项成本,亩产利润达到5000元左右。
侯柯拍了拍身上的尘土站起来接着说:“第一年投入基础设施成本较高,而且根系较弱,但后面情况就会改善许多。这吊瓜是多年生草本植物,可以生长五年,后续管理也相对轻松。”
这些吊瓜预计11月中旬左右成熟。接下来,侯柯计划继续探索瓜禽立体种养新模式。他表示,吊瓜有200多天的生长周期,早期还有阳光透进来,后期阳光基本照射不进来,在瓜田下面种植别的作物不太现实,不过套养一些鸡鸭鹅之类的家禽,有望带来不错的收益。
在侯柯的带领下,目前已有5户农户加入到吊瓜种植的行列,为熊口管理区的农业发展注入了新活力,共同绘就乡村振兴的美好画卷。(潜江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罗珊珊 通讯员 喻 欢)
高石碑西兰花田间管理。潜江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刘琼艳 摄
田间“把脉” 点亮“蔬”光
10月18日,市久保植保专业合作社3000余亩蔬菜基地,白菜、娃娃菜、包菜等长势喜人。
“近段时间气温变化大,要做好灌水、喷淋、施叶面肥、覆盖膜等多种防寒抗冻措施,确保农作物防寒保暖。”很快,农技人员深入现场把脉后,开出防冻“良方”。
“正确使用水、药、肥,不仅能提高蔬菜的产量和品质,还能增强其抗病能力。”农技人员仔细叮嘱。
为做好秋冬蔬菜抗寒防冻工作,连日来,市农业农村局派出农技人员走村入户,深入田间地头现场查看蔬菜生长情况,为农户讲解蔬菜现阶段相关注意事项。
“多亏有专家指导,我们种植蔬菜的底气更足了,预计今年产量同比增加20%左右。”合作社负责人余祖清告诉记者,从蔬菜植株长势到品种选择、肥水管理、病虫绿色防控等,他们都会全程服务,为农户提供建议、排忧解难。同时,做好智慧农业技术服务,为蔬菜种植插上科技翅膀,助力种植户增收致富。
“接下来,我们将继续组织农技人员深入全市各重点蔬菜基地开展技术指导,当好农业技术‘服务员’,开设‘田间课堂’,确保蔬菜产业提质增效,助力市场平稳供应。”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潜江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王宇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