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走进积玉口镇杨潭口村7组,热闹且和谐的景象扑面而来。村民们三五成群地在家门口修整花坛,脸上满是开心的笑容。
“7组是移民组,一共20户,却分别来自四个不同的村镇。语言各异,习惯有别,刚开始的时候,治理难度极大。”该村党支部书记黄祥厚回忆起最初的情形,感慨不已。当时,移民们不仅不听指挥、不参与活动,而且地域观念浓厚,风俗习惯不同,致使群众间误解与纠纷不断,当地基层治理一度深陷困境。
对此,杨潭口村另辟蹊径,创新治理模式,推行“一包四”工作法,即安排5名党员干部,各自负责包保4户移民户,通过“一对一”的深入交流,了解移民需求,协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
该村党支部副书记兼治调主任陈同华对此深有体会,他所包保的两兄弟不和,时常争吵闹矛盾。陈同华多次苦心劝说:“你们俩可是从同一个地方来的,倘若兄弟之间都不团结,外人会怎么看待?”在他多次耐心调解下,两兄弟最终摒弃前嫌,握手言和。
村民王应均的经历更是让众人感受到了温暖。65岁的他,儿子媳妇均在外地打工。一天,他突发疾病,焦急地向包户的黄祥厚求助,村里迅速安排人员和车辆,将他送往医院救治。提及此事,王应均满心感激:“若不是他们帮忙,真不知我会怎样。”
村民罗兰英脑中风时,也是村里帮忙送往医院。由于家有残疾人,其家庭状况比较困难,村里还帮其向民政部门申请了临时救助。
这些实实在在的援助,深深地触动了村民们的心。村里还定期开展“连心巷”谈话,让村民们畅所欲言,提出自己的想法和需求。
村民王小平提出:“门前有花坛但没有绿植,不够美观。”村里为10个花坛购置了红叶石楠、大叶黄杨等绿植进行栽种。村民王成堂反映:“田间排水困难,需要疏挖沟渠。”村里组织打草机、挖机对1700米的中心河进行疏挖。村民朱小华笑着说:“以前河面上的水花生厚得都能走人了,如今可干净多了。”
今年以来,该村在7组共召开“连心巷”座谈并反馈协商实施结果16次,解决群众共性问题15个、个性问题12个。通过“一包四”工作法,大家畅所欲言,还纷纷参与到建设之中,自觉改善房前屋后的环境。
此心安处是吾乡。如今的杨潭口村7组,已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前别人问村民‘家哪里的’,村民会说来源地,现在基本都说是杨潭口村的。”黄祥厚说,这简单的问答折射出移民心态的转变,也彰显了移民组基层治理的显著成效。
黄祥厚表示:“下一步,将以7组为试点,向全村推广试点经验,让‘一包四’工作法惠及更多村民,使杨潭口村成为更宜居的美好家园。”(潜江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罗珊珊 通讯员 周 俊 郑忠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