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蛙-稻”共奏“致富曲”

盛夏时节,走进位于王场镇前进村的市彪锅淡水蛙养殖场,真可谓是“青草池塘处处蛙”,成群结队的黑斑蛙静静地伏在水池边,呈现出一派蛙、稻和谐共生的田园景象。基地负责人黄新平正为嗷嗷待哺的幼蛙投喂饲料,眼前这片蛙-稻共养田,便是他的“致富田”。

望着日渐成长的幼蛙,黄新平眼中满是欣喜。“再过4个月就能长成成年蛙,可以进行售卖。按目前的市场价来看,亩均效益可达8000元至9000元。”谈及养蛙,黄新平打开了话匣子。

2017年,黄新平在电视上偶然得知养蛙有着广阔的市场。恰逢总口管理区有农户通过养蛙致富,黄新平便前往实地了解。在一切准备就绪后,黄新平与表兄合伙养蛙。

然而天不遂人愿,2018年、2019年的连续亏损让合伙人没了信心,纷纷退出。家人也劝黄新平放弃,但他依然选择了坚持。

2020年,黄新平决定再起航,独自一人办起了淡水蛙养殖场。这次他不仅仅是单纯养蛙,还在每个蛙池中挖出一个小水池种起了稻,实现一田多用、一田多收。当年,蛙池喜获丰收,亩均效益达6000元。眼见效益尚好,黄新平决定扩大养殖规模,以每亩800元的价格流转当地村民20余亩土地。

清理食盘、喂食、消毒、除草……每天凌晨5时许,黄新平就开始了一天的忙碌。“要养好黑斑蛙,必须像照顾婴幼儿一样,有足够的耐心,我基本上一天有三分之二的时间都在基地。”黄新平说。

随着时间的积累,“蛙-稻”效益节节攀升,黄新平从一名门外汉成为群众口中的“老把式”。“黑斑蛙养殖周期短、见效快,一年四季都能销售,期间除了平时饲料喂养,还要做好疾病预防工作,定期消毒,保证蛙肉品质绿色原生态不含寄生虫。”面对周边农户上门求教,黄新平毫无保留。

“蛙吃稻田虫,让稻健康成长,稻则成了蛙的天然庇荫地。”黄新平介绍,“蛙-稻”种养模式实现了一田多用、一田多收,真正达到了增产增效的目的。

面对未来,黄新平表示,将奋力打造现代化、科技化、标准化的养殖基地,创办合作社,带动更多的群众致富。(潜江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曾俊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