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4日,走进熊口镇中务垸村蛋鸭养殖基地,阵阵“嘎嘎嘎……”的鸭叫声传入耳中。追寻着欢快的旋律放眼望去,只见十个标准化鸭棚整齐排列,树林里成群的蛋鸭或在觅食、戏水、跑步健身,或集合“站队”接受检阅,或围成一圈 “窃窃私语”,一派热闹景象。
“每天喂食两次,早晚各一次,通过食量、声音、精神状态等,可以判断鸭子是否健康,发现问题及时处置。”清晨6时许,养殖户刘应学就早早起床,开始与鸭“打交道”的一天。
刘应学从小就跟着父亲养鸭。15岁初中刚毕业,他便“自立门户”,一口气养殖了100只土鸭。每天,他都拿着一根竹竿,竿头系一块破布,晨曦初露就起床赶着鸭子出门。走得远了,中午就不回来,吃点干粮,日子既辛苦又充实。
光阴渐长,很快刘应学到了成家立业的年龄。他决定扩大规模,“定”下来好好过日子。
说干就干。他四处寻找地方,开始修建鸭棚,从放养升级到圈养。
“最高峰养到5万只,收入达500万元,鸭棚都搬了好几个地方。”刘应学告诉记者,最初他养的是本地土鸭,由于采食量大,产蛋量少,收益并不高。
改变来自品种更换。经过考察学习,刘应学发现金顶麻鸭、白羽青壳两个品种特别好,于是开始少量试养,随后逐渐将老品种淘汰。
在养殖过程中,刘应学不断总结经验,改善鸭子生长环境。
“每个棚的鸭子数量要适当,1平方米4只鸭,多了就影响鸭子生长,少了效益不高。”刘应学告诉记者,规模养鸭通风最为紧要,定时巡查更是关键,每天巡栏、投食、换水、消毒,一个步骤都不能少。
记者在现场看到,每个鸭棚里都配备了专门的“游泳池”。炎炎夏日,枝繁叶茂的树木也是乘凉的好去处,树荫下,一只只鸭子“膘肥体壮”好不惬意。
如今,几十年过去,随着养殖技术不断提升,鸭子投食量不断减少,产蛋量却从85%增加到95%,基地收益越来越高。
与其他养殖户不同,刘应学把鸭蛋全部送到育苗基地,用来孵化鸭苗。从最开始的土炕到现在的全自动设备,鸭苗的出壳率也不断提高,吸引了不少外地人过来考察学习。
这不,又有一群从河南、东北远道而来的客人探访基地。“早就听说这里鸭子养得好,我们特意过来看的。”从东北过来的张先生介绍,他家养鸭也有十多年时间了,但是一直是卖鸭蛋,最近考虑开个育苗基地,就到处学习。
“差不多28天长到40克左右就可以卖苗了,每年出苗300万只。”刘应学告诉记者,鸭苗价格随季节变化,每只约3.2至3.8元,春节期间价格最高。
受今年低温雨雪冰冻天气影响,刘应学家的鸭棚塌了一部分,损失了一部分种鸭。“接下来,将对鸭棚进行改造升级,为鸭子提供更好的生长环境。”对于未来,刘应学早有想法,他希望将养殖技术传给更多有需要的人,带动更多人奔上致富路。(潜江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刘琼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