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的传承与变迁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作为中国传承2000多年的传统节日,清明节习俗多元丰富,并随时代变迁,翻新形式,延伸内涵,与现代生活接轨。

古人乐踏青 今人“花式游”

清明,既是一个节气,也是一个传统节日。清明节,实际是中国古代清明节气、寒食节和上巳节等三种节气、节日互相交融的结果。延续至今的踏青郊游传统,来自上巳节。“春城无处不飞花”,古人眼中的清明节,万物生机勃勃,走进自然、拥抱自然是天人合一的本能冲动,插柳、放风筝等民俗活动可以怡情养志。

今时今日,踏青郊游仍是现代人过清明的特定仪式,但涌现出了更多新业态、新风尚。

趁着春光灿烂,趁着微风不燥,适合来一场说走就走的野餐。

在东荆河大堤、月光码头等地,出门就能领略到怡人的自然风光,是周末“短暂逃离”的首选目的地。树木掩映下的松软草地,撑起帐篷,野餐垫上铺满美食,音箱里载满音乐,让春风赶走所有的不愉快。

漫步花海中,照相机定格美丽瞬间。

油菜花田里、樱花树旁、蓝天白云下,大家用摄影的方式,记录下美丽的瞬间,创作属于自己的唯美“大片”。春天的百花岛,20余种樱花齐放,杜鹃、玫瑰、月季、牡丹、绣球等名贵花木点缀其间,市民游客在花海中放声歌唱,共同谱写一首春日烂漫曲。

以诗词雅韵 赴春日之约

“诗歌可以陶冶情操,让人变得温润。”3月31日,市田家炳实验小学五年级学生在西西花园农场开展了一场清明诗会。学生们带来的一首首诗歌感情真挚、气势磅礴,清澈童声展现出春天的生机与活力,大家在诗词馨香中共同感受清明节气之美,体验传统文化之魂。

清明节不仅是人们祭奠先祖,缅怀先烈的节日,同时也寓意着春天的到来,是人们出游踏青的好时节。自古以来从唐诗、宋词、元曲到自由体新诗,其中无不活跃着春天的名字。

4月3日,市博雅学校全体学生身着整齐的校服,举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清明诗会。诗会现场,诗朗诵《清明·缅怀先烈》《清明节里的星星》《永不凋谢的丁香花》,中华经典诗词联诵《最美的古诗词》,舞蹈《二十四节气歌》,手势舞《游子吟》等10余个师生自编自演的节目轮番上演,学生们用一首首诗歌吟唱中华五千年的文化,用一首首诗歌赞颂美丽多彩的校园。

古时“纸灰飞” 今时“鲜花开”

清明兼具自然与人文内涵,它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中国传统春祭日。古人认为祭祖是表达对祖先的尊敬和怀念,同时也是整个家族团结的象征。在清明节这一天,古人会前往祖坟扫墓、上香、祭拜等。

在倡导移风易俗,弘扬文明新风的今天,当“文明”遇上“清明”,绿色环保的祭扫方式被更多人认可,“鲜花开”“丝带飘”等文明新风遍吹。

清明祭扫慰英魂,革命精神永传承。清明节前夕,市民游客纷纷到市烈士陵园、渔洋镇拖船埠红色教育基地、“两李”纪念碑开展祭扫活动,用肃立默哀、鞠躬敬礼、敬献鲜花等方式,缅怀英烈丰功伟绩,汲取奋进力量。

同时,不少群众前往各陵园祭扫,用绿色、健康、环保的方式纪念逝去的亲人。

记者在紫云公墓入口处看到,“文明祭扫”的横幅悬挂在显目位置,管理员向前来祭扫的市民进行宣传讲解,引导市民树立厚养薄葬新观念,倡导安全祭扫、绿色祭扫。前来祭扫的群众没有燃放烟花爆竹,而是用鲜花、水果来代替纸钱香烛,还有不少群众选择在墓前点一炷清香,表示思念。

上午10时许,市民赵女士正细致地擦拭着墓碑,她们一家五口带来了几束白菊花,祭拜已故的亲人。“扫墓只要用心,简单的方式一样能缅怀亲人、表达思念。”赵女士说。

“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清明节祭扫是为了纪念、缅怀祖先和亲人,从鞭炮、纸钱到现在的鲜花,折射出的是社会的发展和群众思想观念的转变。变的只是祭扫方式,不变的是对生命的敬畏和对已故亲人的缅怀。(潜江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谭 欣 王宇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