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上潜江报道 平坦宽阔的田间道路纵横交错,整齐美观的灌溉沟渠直达田间地头,一望无垠的白色大棚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一幅“田成方、林成网、路相通、渠相连”的现代农业画卷呈现眼前,这是渔洋镇高标准农田建设的真实写照。
“村里高标准农田建设完成后,不仅农田亩均产量提升了,我们也实实在在享受到了其中的便利,节省了不少开支。”一谈起高标准农田建设带来的好处,拖船埠村种植户张春来便打开了话匣子。
近年来,渔洋镇把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重要抓手,坚持从“高”字上做文章、从“高”字里要效益,力争建一片、成一片,努力确保高标准农田建得好、用得上、有效益、管长远。
科学整改 让“盆景”变“丰景”
在张春来看来,今天的耕地就是明天的“饭碗”,使用传统的耕作模式,产出低、受限条件多,旱涝不保收,粮食产量很不稳定。“以前我们老两口从开春到秋末天天在地里忙活,地块小,大机械进不去,只能出力气干,一年下来没几个收成。”
显然,这样的巴掌田成了当地村民致富的“拦路虎”。如何让现代科技抵达田间地头,帮助当地农民搭上“机械快车”,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万物土中生,有土斯有粮。高标准农田“高”在农田质量高,“高”在产出能力高,“高”在资源利用效率高。
自启动高标准农田建设以来,渔洋镇始终按照统一规划设计、统一建设标准思路,通过标准化改造农田水源、灌排设施、田间道路和土地平整、土壤改良等,实现农田旱能灌、涝能排,土地利用率和综合机械化水平大大提高。让昔日零碎的“巴掌田”“望天田”,变成“田成方、林成网、渠相连、路相通”的高产田、增收田,绘就了粮食生产好“丰景”。
截至目前,该镇累计建设高标准农田近12万亩,新建和修复各类涵闸、泵站、提灌站300余座,新建和修复、拓宽机耕路60公里,为发展现代农业夯实了基础。
百姓受益 让“荒土”变“金土”
挖掘机挺直“腰杆”,推土机开足马力,无人机腾空飞跃……近日,记者走进谭家场村高标准农田建设现场,只见各式机械穿梭田间,施工工人铺路基、和水泥、运砂浆、整修沟渠,各项工作有条不紊推进。
在农户李平心里,高标准农田建设现场的机械轰鸣声就像冬天里奏响的“动听旋律”。他向记者说起了从前种地的难处:“因为地形崎岖、地块破碎,所以到处是‘插花地’。遇上干旱,地里放不了水,每逢收割,机器又进不来,可把人愁坏了。”
而前些年,像李平一样苦恼的人还不少。小田分散,种多了忙不过来,种少了又没有效益,外面的种植户不愿来,村民种地积极性不高,不少土地撂了荒。
“如果不是高标准农田要配套沟、渠,我就得准备小型水泵、修蓄水池保障用水,这样每亩地成本至少增加200元。”
李平告诉记者,他算了一笔账,高标准农田改造以后,土地从零变整,农机由小变大,犁地成本从亩均110元降至70元,植保费用也从每亩20元降至10元,节本又增效。今年,他决定大干一番,憧憬着每一片良田都成为丰收的沃土。
系统管护 让“示范”变“规范”
“三分建、七分管”,高标准农田管好、用好,才能发挥长久效益。
在高标准农田建成后,渔洋镇及时组织相关部门、村完成固定资产登记,坚持“谁受益、谁管护”原则,将管护工作制度化,成立领导小组办公室,层层压实责任,明确管护责任人,确保项目工程长期发挥效益。
精准定位项目,精细管理过程,精心把关质量。在确保全面管护无盲区的同时,该镇还积极开展技术服务、工程管护、市场推广等专项业务培训,加强项目建成后的运营管护能力,引导村民珍惜爱护高标准农田工程设施,确保粮食产得出、销得动,使项目区能够长久发挥实效。
今年以来,渔洋镇又新建高标准农田项目1.7万亩,其中,耕地面积1.24万亩,包含文桥、苏湖渔场、拖船埠3个片区,涉及五洲、谭家场、荆安桥等11个村,预计12月底完工。
值得一提的是,该项目建成后,可实现平整土地4.25万立方米,田埂修筑1000米,清淤沟渠1.2万米,1.24万亩粮田可新增年产值410万元,亩均粮产增长10%至20%,有效带动全镇水稻、虾稻、蔬菜等产业提档增收。
一组组亮眼的数字、一个个鲜活的案例,见证了渔洋镇建设高标准农田后农民得到的满意和实惠,一幅田园美、乡村美、产业兴的大地锦绣图正徐徐展开。(潜江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万云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