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上潜江报道 耕种前,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一应俱全,“谁来种地”目标明确;耕种时,旋耕机、无人机等农机轮番上场,供销合作社农技服务专员深入田间地头指导农民,“地怎么种”行之有方;收割时,农机手们干劲十足,粮食烘干机轰轰作响,节粮减损持续推进……
近年来,市供销合作社着眼于粮食生产的各个环节,依托农民专业合作社、村支“两委”、粮食烘干收储加工企业成立农业服务公司,全力推进“耕、种、管、收”全程社会化服务,持续提升供销合作社服务水平,一张粮食丰、科技丰、产业丰的农业好“钱”景正慢慢勾画。
优化服务模式 提供全程综合服务
11月25日,浩口镇观音庵村居民杨卫国听到记者问起“土地托管”,高兴的心情溢于言表:“有浩口农服公司这个‘田保姆’,把田交给他们种,我很放心,现在每亩地不仅有650元的收益,我还能到外面打工,一年多赚7000元钱。”
杨卫国提到的“田保姆”,是市供销合作社优化土地托管的一种模式。今年,为推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实现有机衔接,市供销合作社和浩口供销合作社依托杨雄农机专业合作社、曹兵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成立浩口农业服务公司,为农民提供“耕、种、管、收”全链条服务。
“九成熟,十成收;十成熟,一成丢”。在农业生产环节中,粮食收获中的损耗牵动着每一个农民的心。
“这台干燥机可给力了,前不久下雨抢收的水稻就是用它烘干的。”日前,积玉口农业服务公司负责人说,“这台干燥机可烘干稻谷、玉米、小麦等不同作物,旋转按钮就能操作,很方便。”
市供销合作社农业服务公司相关负责人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农民自己种地,除去农资、种子、人工等成本,纯利润一般在800元/亩;而交给供销合作社种植以后,种植成本降低了、销售价格变高了,收入能达到1000余元/亩,再加上外出务工的收入,总收益翻了一番。
2023年,市供销合作社承接中央财政支持供销合作社农业社会化服务试点。截至目前,土地托管服务由最初的1万亩扩大至10万亩,覆盖16个乡镇、71个村和18个专业合作社,服务农户近万户。
打造龙头企业 创建产业化联合体
院子里,饱满酡红的高粱整整齐齐地平摊在空地上,工作人员弯着腰翻铲高粱;粮仓中,堆满了刚晾晒好的高粱;农机车库里,播种机、收割机、无人机等各类农机停放得整整齐齐……这就是市供销合作社在渔洋镇成立的渔洋农业服务公司所在地。
为了有效破解耕种效益低、土地撂荒等难题,打响“帮农民种地、助农民增收、为农民服务”供销服务品牌,市供销合作社按照“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思路,在各乡镇成立农业服务公司,将其打造成一个集技术服务、统一销售和管理增收为一体的为农服务平台。目前,已经成立了4家农业服务公司,已吸纳10多家村集体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参与。
“从单纯种植到提供托管服务,再到农业社会化服务联盟,一步步走来很不容易。”渔洋农业服务公司负责人廖生成对合作社的变化和发展颇有感触。他说,所谓农业社会化服务联盟,一方面是整合所有资源,覆盖“耕、种、管、收”整个农业生产的全链条;另一方面,不断拓展组织规模,联合种植大户、专业合作社等各类农业经营主体共同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
“我们和多个粮食企业签订了协议,通过订单农业,多渠道提升土地收益,亩均成本节约5%,产量增加10%,合作社利润提升20%,高粱种植收益比传统种植多了150元/亩,实现农民增收200多元/亩。”廖生成高兴地说。
市供销合作社相关负责人表示,将持续把供销合作社农业服务公司打造成农业社会化服务龙头企业,逐步完善三农服务中心各项功能,延长产业链,开展中央厨房、冷链物流、果蔬业务等,支持农副产品粗加工向精细加工转变,打造潜江供销绿色品牌。
数字科技赋能 发展新型智慧农业
从“靠天、靠地、靠简单劳动投入”的生产模式,转变为“可感知、可控制、可预测”智能化生产模式,市供销合作社农业服务公司全力推动传统农业向智慧农业稳步迈进,让农民搭上了致富增收的科技快车。
“以前大夏天给水稻施肥才头疼,人工1小时只能施肥一亩地,腰酸背痛不说,效率还低。”广华寺街道水稻种植户张威说,现在有了专业队伍帮忙,采用全机械化,一天可完成200亩至300亩。
能上天的无人机、播种速度更快更精准的免耕播种机、高效收割机等,纷纷踏进潜江的田间地头,带来“人歇机不歇”的惊喜,让农民种田更加轻松。市供销合作社通过中央财政支持农业社会化服务试点,为缺劳力、缺机械、缺技术的农户提供社会化服务,还与全国总社职业鉴定中心、省农资协会“产教”融合,为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输送专业人才。
从“体力”到“智力”,从“靠经验”到“靠数据”。目前,各乡镇农服公司自正式运行成立以来,紧紧围绕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运用大数据、北斗等技术,集中力量在农服队伍、基地建设等关键点实现突破,为农业生产赋能,不断提高农业机械化率,使“智能农机+智慧农业”模式从理论探索发展到田间实践,大大提升了农业生产技术水平和农产品质量,农业生产经营更有底气。(来源:潜江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