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上潜江报道(潜江新闻网记者 余晓勤)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8月10日,潜江召开文化传承发展主题新闻发布会,介绍我市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工作思路与具体举措。
发布会上,市文化和旅游局、市文化事业发展中心、省花鼓戏艺术研究院相关负责人分别就有关问题答记者问。
记者:最近,戏曲电影《河西村的故事》受关注度较高,能否给我们介绍一下这部电影?
省花鼓戏艺术研究院副院长丁明安:花鼓戏戏曲电影《河西村的故事》是一部由本院与华系影视传媒机构出品的“三农”题材戏曲电影,该片根据曾获得“第十六届中国文华大奖提名剧目”的花鼓戏《河西村的故事》改编,讲述的是在国家实施“乡村振兴”大战略下,青年返乡创业,依托小龙虾特色产业脱贫致富的奋斗故事。该电影已获国家电影局审核备案,被中共湖北省委宣传部列为“2023年湖北省电影精品创作重点影片”。
戏曲电影《河西村的故事》主要取景于潜江市城区和后湖管理区,还拍摄了中国虾谷、返湾湖湿地公园等潜江市代表性产业、文旅区域,全方位展现潜江日新月异的城乡风貌、壮美的自然环境、优秀的文化特色。电影上映后,将对潜江打造本土文化名片,挖掘特色文化资源,推介地方特色产品,促进农文旅融合,打造地方知名IP,进一步扩大潜江“水乡园林、龙虾之乡”的对外知名度和影响力具有现实而深远的意义。目前,影片已进入后期制作阶段,预计在 2023年底上映。
记者:您谈到了这部电影是根据现代花鼓戏《河西村的故事》改编而来,是怎样的契机使这部舞台剧目从舞台搬上电影荧幕?
省花鼓戏艺术研究院副院长丁明安:这部作品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花鼓戏《河西村的故事》演的是青年人“回乡创业、脱贫致富、建设农村”的故事,这个主题在国家大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当下,依然是值得深入挖掘的。本院坚持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重大实践,将传统戏曲搬上电影屏幕,用现代的表现方式演绎传统文化也是为了尝试让更多的年轻观众喜欢传统戏曲,爱上传统文化。
记者:您觉得在如今网络信息发达的社会,花鼓戏曲艺术应如何传承与坚守?
省花鼓戏艺术研究院副院长丁明安:我认为,不管是工业时代还是信息时代,戏曲艺术要传承发展还是要靠出作品、出名角来立足。要坚持守正创新,创作更多融入强烈时代气息的精品剧目,要传承老一辈艺术家精神,培育更多德艺双馨的优秀戏曲人才。再就是在戏曲的传播方式上多依靠网络信息平台,搭建好的网络展播宣传平台,全方位的展示宣传戏曲艺术。
记者:城市书房是公众关注的热点话题,请问我市准备如何打造城市书房?
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文艺:我市城市书房建设项目,是传统阅读阵地的现代延伸和有益补充,不仅可以盘活公共图书资源,还能提供读书交流空间,提升城市文化品位,推动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我们计划在城区及周边乡镇建设50家“曹禺书屋”城市书房,打通公共阅读服务的“最后一公里”,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社会化、信息化、标准化,为书香型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它作为全民阅读的新型服务载体,必将成为一座城市最具温度的文化地标。
记者:在打造文化品牌,促进文化繁荣发展方面,我们有什么工作举措?
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文艺:这方面,我们将全力打好“四张牌” 。一是打好重大文化品牌。坚持把曹禺文化品牌作为全市最响亮的文化品牌,争取举办第五届中国(潜江)曹禺文化周,深度挖掘文化品牌内涵,发挥品牌优势,提升品牌价值,不断提高曹禺文化品牌影响力、知名度、美誉度;二是打好惠民文化品牌。坚持每年免费送花鼓戏下乡演出100场以上、送皮影戏下乡演出30场以上、送流动图书下乡3万余册次,坚持举办一月一场“潜江大舞台”文艺展演,常态化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非遗展演活动”。坚持图书馆、群艺馆、博物馆、乡镇综合文化站全部免费开放,定期举办展览、展示活动;三是打造花鼓戏品牌。围绕贯彻市委关于“推出一批反映潜江现代化建设成就、讴歌新时代精神的文艺精品,进一步擦亮城市文化品牌”的要求。目前正在创作乡村振兴题材花鼓戏《月是故乡明》;四是打好群文创作品牌。狠抓群众文艺精品创作,通过持续不断的出精品,达到树品牌、强业务、练队伍、惠民生的目的。近年来,潜江创作选送的具有地方特色的花鼓小戏《有爱才有家》获第四届艺术节楚天群星奖,创作的舞蹈《龙虾情韵》《花鼓戏迷》《皮影情》连续3年获得省文旅厅组织的“文化力量·民间精彩”大赛金奖,现阶段将推出精品力作《虫虫飞》参加全省第六届广场舞比赛。
记者:我市将如何创新开展非遗保护与传承工作?
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文艺:我们将创新融合发展,推进非遗与旅游、农业、体育等融合。依托潜江生态龙虾城,打造潜阳城集民俗博物馆、“印象潜江”非遗文艺舞台、特色美食文化于一体的非遗文化大堂;以浩口镇入选全国非遗旅游小镇以及湖北省首批“非遗特色村镇街区”为契机,打造潜江西大门非遗小镇;融入旅游,布局非遗研学线路,在全市建立11个非遗研学基地,发布3条非遗旅游线路,初步形成全市城乡非遗旅游线路网络化格局。推进非遗与农业融合,每年参加潜江龙虾开捕仪式,开展非遗展示展演活动。在全国的潜江龙虾以及虾稻推介活动中亮相,为推动潜江农业经济助力。推进非遗与体育融合,积极参与“环中国自行车赛”“返湾湖湿地国际马拉松”等大型体育赛事。开展“传统体育健康行”系列活动,组织太极拳、鱼门拳等多个传统体育项目的展示宣传。推进非遗与文艺融合,编排花鼓戏《中华颂》、舞狮表演《过大年》等多个非遗文艺节目,积极参加潜江春晚演出,焕发非遗新活力。推进非遗与文创融合,开发皮影、麦秆画等非遗工艺纪念品,逐步创意推广非遗文创产品、旅游纪念品。
记者:我市在优化营商环境,支持文化企业发展这方面,会有哪些具体的措施?
市文化事业发展中心党组成员、副主任陈群:市委市政府一直高度重视文化产业的发展,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和扶持办法培育壮大文化市场主体,切实将文化产业、文化企业发展融入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外双循环互相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近年来,全市文化产业发展势头持续向好,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企业效益也有明显提升,去年我市新入规文化企业达到13家,今年上半年又新增了3家规上文化企业。接下来,我们将加大对本土文化企业扶持力度,出台规上文化企业扶持办法等相关政策,继续做好龙头企业的培育。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盘活文旅资源,引进优质市场主体,整体提升文化产业实力和竞争力。延伸产业链,继续推进“文化+小龙虾”融合发展,拓展动漫,游戏,演艺,沉浸式体验等产业新业态,全力推动我市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下一步,潜江将进一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坚定文化自信,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在传承中不断丰富“崇文厚德、创新图强”的潜江精神内核,不断开创潜江文化事业发展的新局面,为促进潜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推动四化同步示范区建设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