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豆变“金豆”。竹根滩镇朱湖村方云种养殖合作社按照“豆-豆-菜”模式,种两季毛豆、一季其他蔬菜,亩均收入达5000元,合作社年收入约400多万元;绿藤蔓上结出“金元宝”。高场村特色种植基地对3亩西瓜进行人工授粉,每亩按照200根藤蔓算,亩产量约为1000公斤,亩产值能达到1万元,3亩地两季瓜保守估计可以卖到5万元;吹响致富小“螺”号。浩口镇肖螺香水产食品有限公司把小螺蛳做成了致富的“大事业”,规模已经扩大到了6000余亩,亩平年纯利润达到7000余元,带动周边100多户村民走上致富道路……(潜江新闻网近日消息)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是畅通城乡经济循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土特产’文章,依托农业农村特色资源,向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要效益,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要效益,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推动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增强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这为我们促进乡村特色产业提质增效、推进乡村产业振兴指明了方向。
乡村产业振兴,一头连着农民的就业和收入,一头连着农村的生机和活力。农村“土特产”,一头连着农民增收,一头连着美好生活。我们欣喜地发现,自乡村振兴工作开展以来,我市在打造千亿元虾-稻特色产业集群的同时,农村各地充分挖掘本土特色,通过特色产业让更多百姓富起来。
依托乡土、找准特色,是“小特产”发展壮大的基石。只有改变经营模式,从“单打独斗”到“抱团发展”、从“单一种植”到“接二连三”、从“第一产业”到“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充分挖掘“土特产”的潜力,才能成就“大产业”。比如方云种养殖合作社采取“公司+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经过多年的发展,已在朱湖村建立起668亩的蔬菜种植基地,并带动周边5000亩蔬菜种植。目前,合作社社员已超百人。比如高场村特色种植基地采用“瓜-瓜-菜”种植模式,通过一年两季西瓜、一季蔬菜提升经济效益。比如浩口镇肖螺香水产食品有限公司将眼光投向第二产业——进行螺蛳等农产品的加工,研发出了绝味田螺、绝味大田螺、绝味田螺肉等田螺熟食,还有香辣毛豆、虾尾以及多种口味小龙虾产品,深受消费者欢迎。
小小的特产,不仅蕴含着浓浓的乡情,也寄托着广大人民对于乡村振兴的殷切期盼。我们要立足自身禀赋,不断谋求发展土特产品向发展土特产业转变,从追求数量向追求质量转变,发展一产业向一二三产业融合转变,不断拓展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让“小特产”闯出“大市场”,成为带动农民增收的“大产业”。(本网特约网评员 文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