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残疾儿童撑起一片蓝天

云上潜江报道 “对,就是这样,非常棒。我们再来一遍,把相同颜色的积木拿出来放在一起。”

7月4日,记者走进市残疾人康复中心,只见老师陆丹正手托着一筐积木,陪一个患有自闭症的小男孩进行语言训练游戏。

在这里,一群特殊儿童在老师们的细心呵护下,通过康复训练,慢慢学会了与他人交流。

近年来,市残联高度重视,积极探索“康教一体”新模式,通过提升基础设施建设,打造优质服务体系,开展特色品牌活动,为残疾儿童撑起了一片蔚蓝的天空。

细心呵护,切实做好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工作

目前,我市共有138人申请了残疾儿童康复救助项目,凡是申请康复训练的残疾儿童现已全部入住定点康复机构,进行专业化康复训练。

为促进残疾儿童全面发展,减轻残疾儿童家庭负担,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市残联会充分发挥部门职能,履职尽责,积极为我市残疾儿童家庭申请国家政策补贴,确保每户残疾儿童家庭都能充分享受国家政策。其中,0-6岁残疾儿童每年康复训练时间一般不少于10个月,补贴标准为1.6万元/人/年;7-15岁残疾儿童每年康复训练时间一般不少于6个月,补贴标准为1万元/人/年。

“记得刚来这里的时候,我孙子连手指头都伸不开,一直握着拳头,都是老师耐心地一个一个慢慢帮忙掰开的。现在虽然还是不能完全康复,但已经有很大进步了,我们很满足。”带孙子来做康复训练的董奶奶对记者说。

精心培育,让残疾儿童在希望中茁壮成长

“拍拍桌,拍拍手,拿起苹果走一走……”教室里,一对双胞胎儿童正在老师的带领下高兴地做着趣味游戏,天真灿烂的笑容丝毫看不出他们是伴有语言、行为障碍的残疾儿童。

“我们家两个小孩刚来这里的时候连路都走不稳,现在不仅可以尝试自己爬楼梯,还能朗诵简单的诗歌了,我和家人都感到非常欣慰。”孩子的母亲刘女士告诉记者,孩子2岁的时候就来到了康复中心,如今3岁半的他们在短短一年多的时间内就取得了如此大的进步,这都得益于工作人员无微不至的关怀和陪伴。

近年来,自闭症患病率呈逐步上升趋势,很多家长在发现孩子不会交流、难以互动时,出现很多担忧和困惑。针对这一现象,该中心特设个性化、多元化的康复模式,为不同情况的儿童提供适配的训练项目。

市民涂女士就给孩子报的一对一语言专项课。她说,孩子1岁多时就诊断出患有自闭症,并伴有严重的语言发音迟缓,在康复中心经过3年的培训学习,现在已经有了明显进步。

“这些孩子都很可爱,他们也同样渴望交朋友,其实什么都懂,只是不会交流,0-6岁早干预早治疗可以帮助他们适应环境,学习本领,实现人生价值。”该中心老师谢婷婷说。

用心用情,持续丰富残疾儿童精神文化生活

今年3月3日是第24个全国爱耳日。为普及爱护耳朵、保护健康相关知识,市残联联合市妇幼保健院、市残疾人康复中心,开展主题为“科学爱耳护耳,实现主动健康”全国爱耳日宣传教育活动。

活动中,市残联特邀市中心医院耳鼻喉专家,为残疾儿童及家长讲解相关听力预防知识,通过普及残疾儿童听力健康科学知识专题讲座、发放残疾儿童康复救助书籍等多种形式,增强残疾儿童听力预防意识和预防能力。

聚焦加强残疾未成年人思想教育工作,近年来,市残联积极联合社会爱心企业及机构进学校、进社区、进小区,组织开展“让爱陪你成长”等各种健康公益活动,持续丰富残疾儿童的精神文化生活。

同时,持续深化文化进残疾人家庭“五个一”活动,通过组织“读一本书、看一次电影、游一次园、参观一次展览、参加一次文化活动”,引导和鼓励更多残疾儿童勇于参与活动、走出家门、融入社会,提升适应社会生活和改善自身状况的能力,亲身感受新时代的美好。

康教融合共谋划,科学施教促发展。市残联相关负责人表示,将不断健全康教服务制度,完善康教服务体系,加强康教队伍建设,引导发展民办康复机构,提高辅具适配服务水平,丰富社区康复内涵,积极探索,助力残疾儿童奔赴美好未来。(来源:潜江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