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代的“生命摆渡人”——走近市劳动模范张雄

云上潜江报道 有这么一群人,他们战胜了恐惧,顶住了压力,在不被人理解的岗位上恪尽职守、辛勤工作;他们用高尚的情操和勤恳的态度,维护着逝者的尊严,抚慰着生者的悲伤……市殡葬管理所龙湾殡仪馆副馆长张雄就是其中一位,他默默无闻、脚踏实地在殡葬行业奉献了20年。

20年来,张雄始终以优秀共产党员的身份严格要求自己,以赤诚之心、坚守之责,把冰冷的事情变得温暖,用生者的热诚抚慰逝去的灵魂,让生者安心,也为逝者画上圆满句号,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许。他先后多次被市民政局、市殡葬管理所评为先进个人,2020年被市妇联评为“抗疫最美家庭”,2020年10月获全市“抗疫先进个人”称号,2021年6月被评为“全市优秀共产党员”,2023年4月被评为市劳动模范。

甘献青春 主动投身殡葬业

青春,充满着理想与信念,充满着激情与希望。2003年,20出头的张雄正值青春年华,可他冲破各种世俗偏见,毅然投身殡葬行业。

就是在这个让人谈“葬”色变,唯恐避之不及的行业,张雄用一个共产党员的赤诚胸怀,凭借特有的执着,一干就是20年。

初入殡葬行业,他虚心向身边的师傅们请教,通过多看、多听、多想、多问、多做,努力使自己在最短时间内熟悉工作环境和内容。

在张雄的办公室甚至家里,随处都是关于殡葬专业的书籍,他还通过网络学习各项殡葬政策和殡葬专业知识,学习笔记记满了一本又一本。

“作为一名优秀的遗体火化师,不仅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还要具有及时解决和处理各种火化遗体问题的实际工作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在工作中满足客户的各种需求,为客户提供优质的服务,令死者安息,使生者慰藉。”20年来,张雄沉下心来学习各种操作规范,熟悉殡葬工作的各个环节。如今,工作的各个环节他都谙熟于心,成了一名“老师傅”。

实干笃行 抗疫一线显担当

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让万家团圆的春节少了些许年味。然而在疫情面前,作为常年鲜有人关注的群体,殡葬作为抗击疫情的最后环节,同样肩负着严防疫情扩散的重大责任。殡葬行业一线人员也和其他防疫“战士”一样,处于随时待命的状态。

“加油,要注意自己的身体,我在家等你回来!”这是2020年大年初一,张雄主动请缨前往武汉市青山殡仪馆支援疫情防控,临行前,妻子徐慧的叮嘱。这原本是一句很普通的告别话语,但在疫情最严重的时刻,却显得有些沉重。

“忙起来休息10分钟都是奢望。”奔赴武汉的48个日夜,张雄24小时不分昼夜地穿梭在大街小巷,奔波于逝者家中和各定点防治医院,将每具遗体妥善、安全转运处置,很多时候都是在下午两三点才回单位,匆匆扒一口饭就又出发了。由于当时青山殡仪馆临时担负起武昌殡仪馆的火化任务,业务量较平时翻倍,在完成自己小组24小时的任务后,还要随时待命,临时安排加班。遇到疑似病例遗体,他总是冲在最前面打包收殓遗体。他虽然年纪轻、个头小,但是抬担架一直都是抬重头,很多次到达老旧小区时,没有电梯,穿着不透气的防护服,从五六楼接运遗体下来,和搭档浑身都湿透了。

当时,作为一名预备党员的张雄,时刻以一名优秀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表现十分突出,得到了武汉市青山殡仪馆的高度赞扬。

爱岗敬业 绽放青春力量

作为生命最后的“摆渡人”,做好遗体接运、家属安抚是一项特殊的服务。“对逝者尊重、对生命敬畏不仅是基本的职业道德,也是刻在骨子里的责任。”张雄说。

近年来,龙湾殡仪馆每年处理遗体近2500具,其中不乏一些无名尸体和变形腐坏尸体。面对异尸,难免令人感到不适和恐惧。而每到此时,无论是遗体收殓还是司炉等,他始终冲锋在前,镇定自若地指挥班组人员进行捡尸、拼接、抬运,以自己的行动带动和感动身边的每一个人。

2022年底,受冬季火化高峰期和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全市遗体处置压力骤增。面对数倍于平时的工作量,张雄挺身而出,发扬轻伤不下火线的精神,克服感染新冠病毒带来的身体不适,主动承担症状较重同事的工作,同时,协调馆内人员积极引导群众从简从快办理丧事活动,圆满完成了各项任务,用实际行动践行了一名共产党员的铮铮誓言。

“尽管世俗的偏见、朋友的远离曾让我们感到困惑与压力,但现在,我为自己是一名殡葬人而感到光荣。”张雄说。(来源:潜江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