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上潜江报道(潜江新闻网记者 谭欣)道德模范是奋斗的前行者、社会的引领者。6月8日,我市举行第六届潜江市道德模范记者见面会,邀请6位代表与媒体记者见面交流,讲述他们助人为乐、见义勇为、诚实守信、敬业奉献、孝老爱亲的感人事迹以及背后的故事。
敬业奉献道德模范张春亭:时刻牢记“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宗旨,始终以维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为己任。
记者:您看见晕倒老人时,第一时间就去救人,有没有想过后果?
张春亭:当时出于本能,只想救人,没有考虑其它事情。我是一名医生,长期的医疗工作形成了救人的条件反射。
记者:18年前,援非需要很大的勇气和克服很多实际困难,您是因为什么想要参与到援非行动中去的?
张春亭:我国参加“南南合作”,我市也选送一些人员到非洲工作。当时由于医疗条件差,有一名河北的技术人员在那里牺牲了,我听说后,认为自己作为医生可以去帮助他们,自己也想去了解一下非洲,就报名去尼日利亚了。
记者:您视病人如亲人,十年如一日悉心照顾独孤老人张老师两口10年,让我们很感动,和老人相处期间,有哪些令人感动的事情?
张春亭:照顾两位老人最感动的事,就是感受到老人对我的信任。有一次,我陪张老师到广华油田医院检查身体,乘车时因行动不便加上听力问题受到有关人员的嫌弃,让她内心很受打击,我几次安慰,才让她放松心态。几天后,她拄着拐杖,找到我的父母亲,说要认我当她的儿子。这让我深受感动,也坚定了继续帮助他们的决心。
诚实守信道德模范陈忠皓:扎根大地,辛勤耕耘,带领农民艰苦创业,奔上绿色农业的致富之路。
记者:您是怎么想到种植西兰花的?
陈忠皓:我是一位地地道道的农民,与土地打了30年交道。2003年,我所在的周矶农场开始鼓励农户发展高效农业,我外出学习了解到西兰花这种蔬菜在沿海地区非常受欢迎,营养丰富且收益可观。于是,我开始研究西兰花种植方法。第一年到江汉大市场卖时,还有人觉得奇怪,说我怎么把花菜染成绿色了。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家慢慢认识了西兰花,它在市场上越来越受欢迎,我也尝到了西兰花种植的甜头,所以想着带领大家一起致富。2015年,我们成立了“绿之魁”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现在有社员50多户。
记者:2020年春节非常时期,在收购菜农们积压的西兰花时,有没有想过卖不出去怎么办?
陈忠皓:肯定想过,而且已经做足了卖不出去的心理准备。从决定收菜的那一刻就知道自己面临的将是什么后果,但就算这样,也还是要帮农户把菜收了。这些农户中有贫困户,他们辛勤劳作了一年,如果没人收菜,烂在地里,会让他们的生活雪上加霜,我不忍心看着大家血本无归,所以宁愿自己亏钱也不愿亏心。
记者:收购贫困户的西兰花后,剩下的西兰花是怎么处理的?当年亏损情况如何,之后又怎样一步步把西兰花产业做强的?
陈忠皓:把贫困户和一些农户的西兰花收购后就放进冷库了,但是由于冷库容量有限,又正值疫情高发期,交通受阻,所有的菜都运不出去,只能眼睁睁看着自家地里的西兰花烂掉,当年亏损不低于50万元。疫情这几年大家都不容易,但是生活要继续,因此,我就想办法,带领社员下苦功。一方面选择优质的西兰花品种,提高产品品质,增强市场竞争力;另一方面是服务好客户,靠良好的信誉、暖心的服务赢得客户的认可。这两年,我的客户大部分都不来现场看品质,选择直接下单,也正是以往的这些付出和努力,2022年,我们合作社打了一个翻身仗,取得了不错的业绩。
助人为乐道德模范关慧莉:热爱公益,乐于奉献,是孤寡独居老人心中的亲闺女,是社区居民眼中的暖心人。
记者:为什么要做志愿者?
关慧莉:我做志愿者就是想用自己的绵薄之力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我相信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得更加美好!
记者:有没有特别的人或事让您非常难忘或者感动的?
关慧莉:在我们江汉义工开展的公益活动中,有很多感人的故事……一次去敬老院的活动中,一位坐着轮椅的老人想修脚,可是又不知道怎么做,义工郑远琴主动上前询问并接过他的脚盆,配好药、调好水温,帮他脱掉鞋袜,脚盆的高度不够,郑姐特地找了一个小板凳,把盆架起来,然后小心翼翼的帮助老人洗脚、剪指甲、涂药膏,整个过程不断地询问老人是否疼痛。郑姐所做的这一切让我深受感动,当时我就下定决心,以后要像她这样,细致入微的服务。
记者:您认为参与志愿活动给自己带来了什么收获?
关慧莉:赠人玫瑰,手有余香。时间和精力的付出让我感到生活更加的充实,自己更加自信。我从一名普通的志愿者到现在团队的主要组织者,志愿服务活动让我的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我期待更多的人加入志愿者队伍,让我们不忘初心,“义”路同行!
孝老爱亲道德模范刘孝平:常怀感恩之心,关心公婆衣食住行,在兄弟姊妹中起带头作用,不攀不比、尽心尽力,用爱为家人筑起温暖港湾。
记者:您觉得现在幸福吗?
刘孝平:幸福,每天回到家看到一家人其乐融融,健健康康的,我就觉得很幸福。
记者:您平时是怎么照顾老人的?
刘孝平:照顾老人需要注意老人的生活习惯,了解老人的性格。我每天定时为老人翻身、换洗衣物,老人想吃什么就做给她吃,有些老人不能吃的主食或者较硬的食物,还需要碾碎了再喂给老人。
记者:您觉得最幸福的事是什么?
刘孝平:我觉得最幸福的事就是能看着自己的孩子慢慢长大,陪着身边的老人慢慢变老,每天能照顾他们的生活起居,平平淡淡就是最大的幸福。
助人为乐道德模范李俊芳:我将把社会工作作为自己最珍视的事业,在志愿服务的道路上遇见更好的自己。
记者:做志愿者家人是否支持,家人朋友有没有一起参与志愿服务?
李俊芳:志愿服务是一种向善向上的行为,家人非常支持我,鼓励我在活动中不断进步。我孩子在新疆上大学,每逢寒暑假回家,他都会参加入户走访、假期陪伴等未成年关爱保护主题活动,与风信子社工和志愿者一起策划活动项目,践行志愿精神,多次被评为优秀志愿者。
记者:在志愿服务当中,需要注意哪些问题?是否碰到过居民不理解、不配合的情况,又是如何解决的?
李俊芳:志愿服务人人可为,但志愿服务组织管理却是一门专业学科。活动中,我们注重搭建平台、加强沟通、落实保障,做好各项服务和管理工作。
记者:想对其他年轻一代志愿者们说什么?
李俊芳:奉献是责任的呼唤,友爱是爱心的传递,互助是自愿的历练,进步是共同的成长。让我们时刻铭记志愿服务精神,用自己的爱心和热情共建美好家园,共造文明潜江。
见义勇为道德模范张缘园:遇到险情,仿佛有一种动力促使我下车救助他们,拼尽全力救死扶伤本就应该是我们医生的责任与使命。
记者:您多次在路途中抢救路人的初衷是什么?
张缘园:出于一种职业本能。作为一名医生,从踏入医学校门的那一刻起,“救死扶伤,守卫健康”的信念就已深深烙印在心里了。所以,遇到危重情况时,没有太多考虑就会冲上去。
记者:乐于助人有没有为自己惹来过麻烦?是什么支撑着您不忘初心?
张缘园:麻烦倒谈不上,但有时确实会遭到质疑,不过我始终相信人与人之间存在基本的信任。“乐于助人”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尤其是危难时刻,当你表明医生身份时,病患对你是充满信任与感激的。医患之间,本就是处于同一战壕的亲密战友,疾病才是共同的敌人。
记者:普通人在生活中遇到需要抢救的人,应该怎么做?
张缘园:主要是两点:一是遇到事情不要慌,沉着冷静,寻求专业帮助;二是要知晓掌握一些医学急救知识及技能,例如心肺复苏、海姆立克法等,因为心跳骤停、气道异物这些情况异常紧急,需要立即采取急救措施。我们医院每年也都在公共场所或一些单位进行类似的讲座和培训。
记者:我们知道急诊科是医院急、危、重症的抢救场所,急诊医生一定非常繁忙,您工作至今,您的信念是什么?对待患者和家属,最重要的是什么?
张缘园:正如前面所说,“救死扶伤,守卫健康”。其实每当抢救成功一名危重病人时,那种强烈的自豪感和喜悦感是任何东西都替代不了的。对待患者和家属,最重要的是能切实解决患者的病痛;同时,要有同情心、同理心,因为很多疾病目前是无法攻克的,这时候“共情”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见面会现场,当6位道德模范代表分享他们的奋进故事、感人故事时,让人不禁从心底发出由衷的敬佩。他们自强不息的精神,奋发向上的真挚情怀以及向上向善的高尚品格,让人备受鼓舞。他们在平凡中彰显不凡,凝聚成一张张“潜江名片”,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群众思想道德素质提升,助推全国文明城市创建起到了引领示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