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语:一片片稻田稻丰虾肥,一家家农户致富增收,一个个产业蓬勃发展,“世界龙虾看中国、中国龙虾看湖北、湖北龙虾看潜江”逐步成为现实。近日,记者探访熊口镇赵脑村万亩虾稻共作基地、渔洋镇江岔垸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虾稻共作基地等地,探寻潜江小龙虾实力“出圈”背后的故事,感受一产业发展给我市带来的新变化。
“小”龙虾养出“大”产业
孟夏时节,穿行于水乡园林,处处感受到生机和活力。蓝天下,虾稻田如棋格般镶嵌在大地上,与生机勃勃的田野交相辉映的,还有一组令人振奋的数字——
全市小龙虾养殖面积90万亩,2022年小龙虾总产量16.7万吨,产值80亿元。潜江虾稻共作生态种养模式带动全省虾稻共作面积800万亩、全国2000多万亩,荣获首批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和生态养殖示范区称号。
虾稻共作奔富路
最近一段时间每天清晨5时许,运粮湖管理区养殖户彭学军就开始忙着将装好的小龙虾运往附近的收购点。晨光熹微间,一笼笼鲜活肥美、活蹦乱跳的小龙虾被捕捞上岸,彭学军按照体型大小将小龙虾分类装好,再由收购商装车统一发往全国各地。
“今年的小龙虾品质好、产量多、个头大,收益很不错!”看着眼前的虾稻田,彭学军一脸喜悦地抓起两只小龙虾向记者展示。今年,他早早就开始卖虾苗、卖大虾,每天刚捕捞上来就销售一空。等这批虾卖完,他就要开始准备插秧苗种水稻了。
“一块土地有两份收入,日子更有奔头了。”站在田头,彭学军给记者算起了一笔账,通过利用种养时间差推广“两季虾一季稻”的虾稻共作模式,实现“一水两用、一田双收”,虾苗、成虾再加上虾稻米,每亩田收益可达万元。
虾稻共作模式是我市农民创造力的体现,更是一笔宝贵的智慧财富。据统计,该模式亩平收益是单一种植水稻收益的5倍多,既大幅提升了种田种粮收益,又有效提升了粮食产品品质。
与此同时,虾与稻共生共长,水稻秸秆腐烂产生的腐殖质可被小龙虾直接利用,秸秆腐烂培养的浮游生物是虾苗的开口饵料,剩余的有机质直接还田,小龙虾产生的粪便可增加稻田肥力,既保证了生态安全,又保证了食品安全,释放出良好的生态效益。
如今,乘着虾-稻产业的东风,我市建起标准化虾稻共作示范基地85万亩,建成了13个万亩高标准连片基地,70个千亩高标准连片基地,共有养殖户4万余户。
良种繁育保品质
近日,位于后湖管理区的玉欣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里,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的科研人员正忙着在实验塘里捕捞小龙虾,通过采样对小龙虾进行生长对比实验。
“目前我们的小龙虾苗种培育方式普遍较为粗放,‘自繁自养’的苗种供应模式占较大比例,苗种退化导致小龙虾出肉率降低、抗病性减弱,严重制约了小龙虾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研究员王忠卫一边工作一边介绍,现在的小龙虾一般情况下出肉率在15%左右,如果可以将出肉率提高到18%或者20%,可食部分就会更多。
良种繁育保品质。2022年底,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桂建芳院士团队和省小龙虾产业技术研究院合作,“揭榜挂帅”攻关“小龙虾优质抗逆新品种培育与产业化”项目,在我市建立实验基地开展研究,培育生长速度快、规格大、抗逆性好、遗传性状稳定的小龙虾新品种。目前,实验室进行了遗传多样性鉴定,连续跟踪了三代,新品种生长性状越来越好。
重虾也重稻。早在2019年,我市就与省农科院展开院市合作,繁育出我省首个专门适用于虾稻共作模式的优质水稻品种,解决了虾稻种植面临的“防倒、防毒、保优”三大难题。
由于虾稻米不施农药,天然无公害,一批粮食企业也投身虾稻生产加工领域。巨金米业、虾乡食品、春景农业科技等创立了“虾乡稻”“水乡虾稻”等虾稻米品牌,先后荣获“中国好粮油”“湖北名牌产品”“荆楚好粮油”等称号,相关产品销往全国18个省市。
“接下来,我们将在筑牢产业根基,优化一产业结构上继续发力。”市小龙虾产业发展促进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在夯实优势良种基础方面,将与华中农业大学和中科院水生所桂建芳院士团队合作,研发新品种;在推动养殖模式创新发展方面,加强养殖模式创新和推广工作,主推虾稻共作标准模式、立体模式、复合模式,实现从“大养虾”到“养大虾”的转变;在推动渔业养殖绿色健康发展方面,依托中央渔业发展补助资金,在白鹭湖管理区、浩口镇、后湖管理区、周矶街道、张金镇等5个乡镇完成渔业绿色循环发展试点项目建设。
万亩虾稻 万里波涛
田成方,树成行,渠相连,路相通,粼粼波光闪动。初夏的熊口镇赵脑村万亩虾稻共作基地,在暖阳下波光闪耀,在清风中水波微兴。
万亩基地分割为一个个标准田方,每个40亩,配套道路、电力、涵闸等设施。来往参观者登高远眺,无不感叹一声:农业现代化当如此!
位于熊口镇最南端的赵脑村原本是边缘小村,基础薄弱,偏安一隅,牵手华山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后,华山(赵脑)现代农业基地从构想到实施,从起步到壮大,一步步引领着全市虾-稻产业登顶全国。
赵脑村采取“三权分离”(即土地所有权属于村集体、土地承包权永久留给农户、土地经营权有偿租赁给公司)模式,进行土地流转,基地由华山公司统一建设,采用高产、高效、生态的虾稻共作综合种养模式生产经营。
整个基地总投资7000万元,建有水稻育秧工厂、种虾选育基地、260个标准化虾稻综合种养单元。基地基础设施进行标准化配置,每个种养单元配有一栋生产房、一圈绿化苗木、一盏太阳能杀虫灯、一条排灌渠,水电通畅。
如今,基地还在田头安装了监控摄像头,虾农们只需打开手机,便可通过监控系统察看田方情况,进一步减轻了负担。
为避免农民土地流转后失地即失业,拓宽农民收入渠道,基地一方面通过反租倒包让100多户村民成为“离乡不离土”的职业农民,一方面吸纳青壮劳力进入华山公司务工,这样农民不仅有了稳定的就业渠道,收入水平也相比周边明显提高。
“我们村共有600多户2700多人,45岁以下中青年有300多人,比其他村子要多出不少。”赵脑村党支部书记赵常洪介绍,虾-稻产业为赵脑留住了村民,也夯实了乡村振兴的基础。
在探索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基地成立了农机、农资合作社,提供全程机械化、社会化服务,农户坐在家里,穿着皮鞋,“轻松”挣钱。
“村集体参股合作社,加上集体土地转让、新社区的商业设施租赁,村集体经济收入年均达100万元。”赵常洪说。
农民增收、集体增利、企业增效的新型利益链条,新市民、新城镇、新农村的新型城乡关系,地增多、粮增产、田增效的现代高效农业……
依托虾稻共作现代高效农业模式,赵脑村户均年收入超过10万元。
万亩虾稻基地,万里波涛翻涌,赵脑村为壮美的乡村振兴图景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养虾有“稻” 农民致富“钱”景好
渔洋镇排湾村村民袁作成在自家的虾稻田里劳作
初夏的阳光,明媚而不炙热,绿树成荫生机盎然。位于渔洋镇东北方的江岔垸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虾稻共作基地田如窗、池如镜。
作为我市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的重要部分,该基地总面积近2万亩,其中虾池共288个,净面积8900亩,项目总投资近4000万元,涵盖横堤、双马、拖船埠3个行政村,仅横堤村就涉及250多户村民。
自2018年建成以来,渔洋镇江岔垸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虾稻共作基地以虾稻共作为主,融合休闲观光,以生态农业科技示范为引领,形成了集生态循环农业、休闲垂钓、观光旅游、科普推广、农家体验为一体的综合型现代农业基地,并通过基地的辐射带动,帮助该片区的贫困户脱贫致富。
“我们在虾-稻生产设施内充分应用网络技术、自动控制与辅助决策支持等技术,着力打造‘智慧农业’和‘生态农业’。”该基地相关负责人介绍,这类技术可准确获取虾-稻生长发育状态、水肥状况以及相应生态环境的实时信息,并通过生产过程的动态模拟和生长环境的智能化科学调控,从而合理利用资源,降低成本,提高产量,提升产品附加值,经济和生态效益都得到明显提升。
在此基础上,该基地还进一步增加作物品种,在虾沟里套种水芹菜,田埂上栽植果树,使水稻、水产、水生蔬菜、水果四种作物同时种养,大大提高了种养效率和经济收益。同时,每个虾池配备一盏太阳能杀虫灯,取缔传统化学农药杀虫方式,加强绿色防控,使稻田绿色高效发展。
横堤村负责人介绍,村民们此前都靠种植水稻等传统作物为生,但因为地势低洼,水渠经过多年雨水侵蚀,水土流失造成水渠堵塞,水稻产量常年受天气影响严重,村民收入经常得不到保障。如今,虾稻共作基地不仅为当地农户增收致富搭建了优质平台,打造了便民中心,还提供了技术指导、农资销售与配送等“一体式”精细服务,帮助广大农户们成功迈向“致富路”。
多年来,小龙虾产业支撑起了我市农业生产的“半边天”。下一步,我市将加快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巩固和发展农业农村大好形势,持续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为全市农业发展和小龙虾产业创新作出新的更大贡献。(来源:潜江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