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里的“守”艺人

云上潜江报道 在建设街,有一个老字号修鞋点,有一位饱经风霜的老鞋匠。不到2平方米的摊位上,紧凑地摆放着补鞋机、工具箱和一把小凳。鞋匠别海成整理好工具,等待顾客上门。

“别师傅,这双鞋虽然穿的时间有点久了,但外观还是很新的,麻烦您尽量补得看不出来。”“好的,一定!”和前来修鞋的顾客寒暄几句后,别海成举起鞋子稍加端详,便直接动手修理起来。

“鞋底磨损严重,加修一个鞋底就可以了。”作为一名76岁的老鞋匠,别海成的手艺稳定如常。他先拓着鞋底剪出补料,再一遍细砂一遍胶水仔细固定,最后用锉刀、砂纸打磨边缘,不到20分钟,一双崭新的鞋底修成,别海成用布满老茧的双手小心递过鞋子让客人试穿。

皱纹爬上脸庞,繁霜落满肩头,别海成修鞋时专心的模样还是如29年前初入行那般。

1994年,从单位下岗的别海成跟随父亲学习修鞋技艺,成为潜江街头众多修鞋摊位中的一员。在生活俭朴的上世纪90年代,修鞋是生活中琐碎但不可或缺的一隅,有着精湛手艺的别海成又迎来了充实的工作。“那时候修鞋每个月收入差不多三四百元,而下岗前我的月工资也才100元。”别海成回忆说,靠着修鞋,自己抚育3个女儿长大,培养她们成才。

日积月累的经验积累和吃苦耐劳的坚韧性格,使别海成的手艺愈发纯熟。随着各式鞋类制作工艺迭代升级,他也练就了更多技艺,从定跟、改跟、换底到贴底,凡是鞋上的问题都不在话下。

从业近30年,别海成修过的鞋子简奢皆有,每一双都修得漂亮经穿。“这种路边小摊位,能找来的都是熟人。”别海成说,“修鞋首先要自己满意,才能交到顾客手里,其中的秘诀在于一个‘细’字:接待要细心,活计要细致。”

但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修鞋的忙碌场景不再似从前。在别海成用烟盒制作的记录本上,修鞋的数量逐年递减,其中2022年最少,约1800双。“随着消费观念的转变,来修鞋、修包的还是以老年人为主。我们这是老同志互帮互助,但慢慢来的熟人也少了。”谈及那些许久未见的老主顾,别海成不禁感慨起来,他说,可总还是有人需要他们的。

做一件事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坚持做一件事,并且做好、做精。从事这一行当29年,别海成靠着执着坚守,一步步从手艺人转为“守”艺人,29年的兢兢业业都刻在他满是裂痕老茧的双手和斑白的头发上。穿针引线、缝补敲钉,多年岁月积淀下来的老牌手艺在他手中也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迎着朝阳出发,踏着晚霞归家。落日映照着别海成,他胸前的党徽闪闪发亮。(来源:潜江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