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上潜江报道 阳春三月,农事正忙。趁着好春光,记者来到位于后湖管理区前湖办事处湖耕食品有限公司“虾-稻-蛙”立体养殖示范基地。
放眼望去,农户们正忙活着给小龙虾投食,让水里的“宝贝”快点长大。这片基地总面积300亩,去年底通过流转投入试用,是我省小龙虾产业技术研究院“虾-稻-蛙”科研课题的试验田。
“去年,我们公司与潜江小龙虾研究院进行技术合作,在原来虾稻的基础上探索新模式。”湖耕食品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刘中强说。
“虾-稻-蛙”立体养殖模式通过灯光诱虫杀虫,虾、蛙在稻田中生长,吃掉害虫和虫卵,其活动还能为水稻根系松土,粪便被水稻吸收,促进水稻生长;水稻光合作用产生的大量氧气,反哺小龙虾、牛蛙的生长,形成一个互利共生的良性生态环境。
望着眼前这片基地,刘中强心中藏不住欢喜。他告诉记者,今年2月份开始投放虾苗,到5月份的时候,虾子就能大量捕捞了。5月中旬便可以开始种杂交稻,而幼蛙蛙苗也随之投放至稻田。
“幼蛙养殖到9月份的时候就能陆续上市了,而10月份杂交稻基本成熟。”说起这“一环扣一环”的种养模式,刘中强一下子打开了话匣子:“示范基地在原来成熟的虾稻共作模式的基础上,通过加入禾田蛙养殖,亩平增收2000元左右。”
乡村要振兴,产业是关键。湖耕食品有限公司通过探索“虾-稻-蛙”立体高效种养模式,实现了一田多用、一水多养,有效提高了农田利用率,蹚出了一条增收致富新路子。
采访中,刘中强也透露,因为有了原料保障,他们公司即将开启蛙类产业的加工。
“这个项目成熟以后,也能起到一个好的示范带动作用,为促进农民增产增收、助推乡村振兴贡献一份力量。”刘中强说。(来源:潜江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