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戏下乡,让百姓“乐”起来

云上潜江报道 3月3日,汉江边的竹根滩镇王拐村里热闹非凡,“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送戏下乡活动正在这里精彩上演。湖北省花鼓戏艺术研究院将戏台搭在了刚刚通车的潜江汉江大桥旁,铿锵的锣鼓、传统的唱腔、精彩的表演让现场观众大呼过瘾,更吸引了对岸天门的戏迷跨江看戏。

演出每天两场,日场下午1时开始,上午10时不到,现场就挤满了观众。

刚刚回乡从事小龙虾电商生意的王明明说:“今天现场太火爆,我在自己的直播间开了直播,原本想过来蹭点热度,结果被演员们的精彩表演圈粉了,只顾看戏,手机都放一旁了。”

“今年‘送戏下乡’计划已排到6月份了,各区镇街道抢着邀请我们去演出呢!”湖北省花鼓戏艺术研究院相关负责人表示。

下乡演出一次,火爆一次,我市花鼓戏更是成功入选首批全国“一县一品”特色文化艺术典型案例,为何花鼓戏这样受群众热捧呢?

答案就是——湖北省花鼓戏艺术研究院守住“扎根农村、服务群众”的初心,将舞台搭在田间地头,把戏送到群众“家门口”,二十年来送戏2000余场,不断了解农村观众的需求,真心服务农村观众,巩固培育农村阵地。

他们坚持每年创排一到两部古装戏,不断更新剧目储备。每创作一部新剧,均开发出“展演版”“农村版”等多个不同版本,如现代戏《河西村的故事》,不仅进京赴沪展演,也能在农村社区广场巡演。为了让下乡与剧场演出标准统一,该院将群众喜爱的传统戏《站花墙》《秦雪梅》《血冤》等剧目设计了利于下乡演出的舞美、灯光,确保演出场场都精彩。

在农村的高频次演出,也让演职人员们形成在演中练、练中演的良好循环,不仅积累了丰富的舞台演出经验,也提升了团队协作能力。胡新中、李春华、孙世安、马红丽等国家一级演员和梅花奖、文华表演奖获得者,带头深入田间地头为人民献艺。数十年如一日的坚持,为年轻演员树立了良好的榜样,也在群众中赢得了口碑。

为吸引年轻观众,湖北省花鼓戏艺术研究院一方面加强“青春版”和时代感强的剧目创作,另一方面通过戏曲进校园、名家上讲台、学生建戏社等各种形式,培养娃娃戏迷,把戏曲的种子播在孩子心里,让戏曲文化在孩子的心中生根发芽,为推动戏曲的传承营造良好氛围,为戏曲文化的延续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可能。(来源:潜江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