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层|一份记忆中的手作年货

云上潜江报道(潜江新闻网记者 曹以成)腊月二十四是南方小年,雪后的潜江又添了一袭凉意,王场镇红桥村4组的刘玉珍家却十分热闹,两个儿子从外地返乡团圆,她正乐呵着在厨房里备年货,村妇女主任刘烟也热情地过来串门帮忙了。

上午8时许,刘玉珍将买回来的新鲜猪肉剁碎加入葱姜末,撒上盐、十三香、鸡精等调味品,再混入红薯粉、适量水和油,像和面一样将混合物揉匀。

听说这是王场镇每家每户都会做的一道特色菜——卷切。类似钟祥的蟠龙菜,是用来招待客人的重要菜肴,现在只在汉江南边王场和高石碑有这道美食。

9时许,经过两轮揉捏的“肉团”已经十分均匀了,刘玉珍将保鲜膜切成一段段的,用水打湿铺在案板上,又将“肉团”挑到保鲜膜上裹起来,来回滚动搓成粗细均匀的长条状,然后将保鲜膜两头扭紧。

刘烟也没闲着,连忙给土灶下添了柴生了火,灶上锅中烧水,把“肉条”依次摆入大蒸锅里。

卷切蒸约1小时,按下去有弹性就可以出锅了。趁着这个空档,两人还一起包了一筐包子。

闲聊功夫,记者了解到,今年54岁的刘玉珍做卷切都有35年了,这门手艺还是上一辈传下来的。“过去都是自己石磨推米粉做卷切,现在换成了红薯粉,更有嚼劲些”。

这次,她收了近100斤红薯,跟邻居们合伙到加工厂打红薯粉,说是自家种的红薯打粉更纯,而猪肉就要挑偏肥的,这样做出来的卷切比较柔软。

临近午饭时间,蒸锅上热气腾腾,厨房传来的香气引得一家人口水直流。大儿子忍不住夹了几块腌洋姜,又催促着母亲察看蒸锅里的情况。

他感叹,小时候能吃到卷切的机会很少,只有过年和去别人家吃喜宴的时候才能吃到,而且每次卷切一上桌基本被秒光。现在人在外地工作,吃的机会就更少了。

卷切的吃法有很多种,蒸、煎、炸、炒皆宜。在农村,最经典的吃法就是切薄片摆盘一圈,抹上猪油清蒸。这道看起来很素的荤菜,肥而不腻、香味绵长、营养丰富,堪称人间极品。

今年,刘玉珍做了28条卷切,除了过年招待客人朋友,剩下的都让老公和孩子们上班带回去。年轻人喜欢切厚片下火锅吃,或者用蒜苗爆香,做法也十分方便。

袅袅炊烟写尽柴米油盐酱醋茶。每到春节,家庭妇女们开始腌鱼腊肉、包饺子、灌香肠、炸圆子、卤菜……以此迎春纳福。有更多像刘玉珍家人一样,把这份可以存放好几个月的纯手工特产带在身边,用“家的味道”安抚城市里的一颗凡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