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十年弹指一挥,十年沧桑巨变。
党的十八大以来,潜江各项事业稳步向上、持续向好。即日起,潜江新闻网推出《喜迎二十大 潜江看变化》系列报道,着眼水乡园林可知可感的新变化、实实在在的新收获,展现潜江十年之变、十年之进,凝聚起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勇毅前行的强大合力,以更饱满的热情、更昂扬的状态,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云上潜江报道(潜江新闻网记者 谭欣)金秋时节,天朗气清。俯瞰潜城大地,一栋栋高楼鳞次栉比、一条条路网纵横交错、一个个公园美景如画……一幅生态宜居的城市画卷尽收眼底,彰显着活力,释放着魅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潜江以人民需求为导向,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功能日趋完善,城市面貌焕然一新,一座富有特色、生态良好、文明和谐的城市跃然而出。
党建引领,老旧小区焕发新的生机
10月12日,记者走进泰丰街道制药厂小区看到,路面干净整洁,楼体整修一新,基础设施完善,原本年代久远的老旧小区彻底旧貌换新颜。
制药厂小区建成年代较早,长期无人管理,居民们圈地种菜、违规搭建,车辆时常被盗,小区基础设施老化,给居民生活带来了诸多不便。潜江启动老旧小区改造后,该小区告别了“灰头土脸”,实现了从“脏乱差”到“美净齐”的华丽蜕变。在这里原本普普通通的小区外墙焕然一新,一幅幅绘制精美、构思巧妙、内容丰富的创意墙画和文明标语吸引着人们的眼球,成为小巷一道别具特色的风景线。当画笔在墙上舞动,文明跃然墙上,城市的气质也在方寸间升华。一层靓丽的彩绘“新衣”,成为展示城市文明的“新窗口”,这样的创意风景线也引得过往市民驻足欣赏。
制药厂小区的变化只是潜江老旧小区改造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潜江将老城区改造作为一项改善人居环境、提高城市品位和改善民生的重点工程,紧盯城市基础设施短板,启动了老旧小区改造、背街小巷提质改造、城市立面改造等一批造福于民的项目工程,解决建筑物老旧、基础设施不完善、环境脏乱差等问题,进一步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蹄疾步稳,道路建设焕新“城市骨架”
日新月异的城市之变,道路建设从未放慢步伐。这十年,潜江城市道路交通建设加快,给老百姓带来了更多看得见、感受得到的喜人变化。兴盛路一期、紫月路东延、泰丰路南延等道路建设相继竣工通车,以及318国道、育才路、南浦路、园林路等道路改造一一完成,一路畅行的出行体验,折射出十年来潜江城市道路基础设施建设的硕果,更展现了潜江城市建设不断载入“加速度”。
国庆期间,在外工作的张海兵回潜探亲。他告诉记者,这几年潜江城市道路建设变化很大,“这条保驾路以前是坑洼不平的小路,如今变成了笔直宽阔的柏油路,还连接了章华南路与泰丰路,更方便大家出行了。”
近年来,市住建部门围绕打通断头路,畅通循环的总体思路,着力完善路网结构,在打通城市道路“大动脉”、疏通城市道路“毛细血管”和促进道路空间环境品质提升等方面持续发力。以“十三五”为例,市住建部门新建和改造城区主次干道 20 余条,人均城市道路面积达17.28平方米,建成区路网密度达6.06公里/平方公里。此外,打通了困扰群众17年的南浦路交通梗阻,还实施了潜石潜枣高速、汉江大桥等重大交通项目,新增国省道209公里,改造农村公路1000公里,获评“‘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的称号,在方便市民出行的同时,助推城市发展持续向前。
品质提升,城市建设结出累累硕果
随着城市更新加速,公共设施建设持续完善,潜江城区也“绣”出了最美风貌。精品示范路段绿树林立,花草艳丽,立面美观,道路干净;地标性建筑龙虾城、紫月湖公园、曹禺大剧院刷新了城市风光;清晨的南门河游园、曹禺公园、体育活动中心,锻炼健走的市民们神采奕奕;夜幕降临,城区街头又有了新意,一条条老街开始包罗万象,变得生动起来……
家住金桥广场的张先生说,他每天都在公园走半小时再去上班,“现在南门河游园的水很清,湖心岛步道平整,景观也很美,城区的建设还体现在曹禺大剧院、龙虾城等地,不仅让我们有了休闲的空间,也让来潜江的外地人多了参观游玩的地方。”
提高市民生活品质,不仅要多建大公园,更要让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休闲活动。对此,潜江对边角地、废弃地和闲置地进行“微改造、微提升、微添景”,建设开放式的居民公共空间,让一个个“小口袋”变为城市的一个个“小绿点”。放眼望去,口袋公园里花草奇石重叠交错,公园虽小,却大大提升了居民的生活幸福感、获得感。
“过去,想赏花看绿还要跑公园或者乡下。如今,在‘家门口’就能够享受到绿色生态带来的福利,晚上遛弯也有了好去处。”家住盛世东城的陈女士说,出门右转有口袋公园,左转有泰丰体育运动健身中心,每晚都会在附近散步,特别惬意。
回首十年,潜江“敢叫旧貌换新颜”,城市面貌华丽蝶变,一幅满目新景、宜居宜业的美好画卷正在水乡大地铺展。未来,潜江将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以贯之抓落实,继续书写城市建设的精彩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