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锋客:文艺点亮生活,赋能乡村振兴

近日,主题为“文艺点亮生活”的市文化志愿帮扶新时代文明实践艺术培训及清廉戏曲文化课堂教学活动,在市浩口镇综合文化站圆满举行。活动中,来自全市基层花鼓戏迷和花鼓戏爱好者们聚集一堂,聆听了国家一级演员、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荆州花鼓戏代表性传承人、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孙世安的《荆州花鼓戏的唱腔与表演》精彩授课。培训中,授课老师耐心细致地解答学员的疑问,现场与学员互动交流,让学员们切身感悟到了花鼓戏的魅力。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日益提升,乡村振兴的聚焦点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从解决基本的衣食保障到脱贫致富,从口袋富起来到精神富起来,正是当下农村生活、农民日常的着力点。也就是说,乡村振兴的关键点,已经从满足村民的致富愿望转向了助力村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美好生活的落脚点是富足的精神生活与精神世界,村民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正是对这一落脚点最好批注。

将花鼓戏作为文艺点亮村民生活的突破口,契合了江汉平原地区广大农村地区的文艺爱好与欣赏习惯,自然会受到广大村民的喜爱和点赞。在上述活动中,就有爱好花鼓戏的村民激动地告诉记者:“有专业老师指点迷津和手把手的教学,让我过了一把花鼓戏表演瘾,更坚定了我的艺术梦想。”村民的喜爱比任何形式的宣传都更具有说服力,在这样的文化帮扶与文艺培训活动中,不仅满足了村民学唱花鼓戏的愿望,而且在学习与传唱中获得了精神世界的满足。

精神世界的满足,是赋能乡村振兴的最佳切入点。毋庸讳言,在广大的农村地区,因经济社会发展的态势和影响,许多年轻人外出谋职,留守乡村的部分年轻人缺乏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中年人、老年人唯一的文化生活就是每到傍晚的“大妈舞”。化解这一窘境,不断提升村民的文化生活质量,以花鼓戏培训的方式推动乡村艺术活动普及,让基层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和幸福感日益增强,既是赋能乡村振兴的好抓手,也是落实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的行动要求。

充分发挥文艺工作者和文艺爱好者的专业优势,不仅仅只有花鼓戏这唯一文艺形式。潜江灯会、草把龙灯、麦秆画等一大批具有浓郁潜江特色的非遗项目,也同样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深受基层群众喜爱和欢迎。据悉,随着潜江灯会喜获第五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我市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增至5项,省级非遗保护项目22项,市级非遗保护项目150项,走在全省县级前列,全市非遗传承基地增至14个。这些都是深入开展文艺点亮生活活动,赋能乡村振兴的良好基础和强劲动力。(本网特约网评员 偏锋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