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上潜江报道 夏至时节,穿行在素有“曹禺故里、江汉油城、水乡园林、龙虾之乡”美誉的潜江,绿野平畴,河清水秀,万物勃发,虾肥稻香,一幅秀美如斯的乡村振兴画卷在这片沃土徐徐展开……
国之大者,为民生计。在“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市人大常委会农工委聚焦时代大考,履职攻坚一线,在监督中作为、在探索中奋进、在破题中创新,在潜江“湖北唯一”的乡村振兴故事中有力传递了“民之所呼,我必有应”的“人大声音”,在潜江决战决胜全面小康的实践中用情用心用力交出了一份党和人民满意的“人大答卷”。
聚焦重大民生:代表专题报告为黑斑蛙养殖户挽回4亿元损失
“七一”前夕,位于总口管理区的市蛙之道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黑斑蛙孵化及养殖基地里,蛙声此起彼伏。
“当初要不是市人大推动黑斑蛙养殖利用紧急解禁,我们估计早就倾家荡产了……”望着波光粼粼的池面,合作社负责人郭正斌对起两年前的那场“变故”,仍然记忆犹新。
乐观向上的郭正斌是一名退伍军人。2003年,市印制厂改制下岗后,时年30岁的他开过的士、扛过沙包、卖过水果、养过生猪……2014年,他尝试人工饲料喂养黑斑蛙获得成功,亩平纯收入近2万元。
2020年初,踌躇满志的郭正斌带领60余户社员正准备大干一场时,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给了大伙当头一棒。
“为配合疫情防控,2月底,国家决定全面禁食野生动物。但早已实现全人工养殖的黑斑蛙是否可养殖食用,决定中并没有定论。”郭正斌说,国难当头,决定我们必须遵从。但当时合作社已孵化了1亿多尾蛙苗,原本二三十元一斤的成蛙贱卖到二三元都没人要……蛙农们无时无刻不在祈祷,期盼黑斑蛙可按水生物种管理,不列入禁食名录。
“好多养殖户都是贷款发展生产,感觉天都塌了……”当年,和郭正斌同样夜不能寐的,还有全市373户养殖户、1366名养殖从业人员。
4亿元的年销售额、上千人就业安置、数千万元的经营贷款……若处置不当,后果不可想象。
蛙农们的困境引起了市人大常委会农工委的高度关注。2020年5月8日,农工委组织人大代表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起草了《潜江市黑斑蛙养殖情况的专题报告》,并以市人大常委会专题报告形式,紧急报送省人大常委会。《专题报告》对潜江黑斑蛙养殖产业起源、现状、面临的突出问题进行了详尽阐述,并结合相关政策有理有据提出“建议对技术成熟的黑斑蛙养殖产业,由省农业农村厅、省林业局等主管部门邀请相关院士及专家进行充分论证后,联名向农业农村部建议将黑斑蛙纳入《水产养殖目录》中,逐步有序复产,减少养殖户经济损失”的建议。在省、市两级人大组织的共同推动下,5月28日,农业农村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采纳意见并及时发布《关于进一步规范蛙类保护管理的通知》,明确将黑斑蛙等相关蛙类人工养殖、食用全面解禁。
聚焦重大民生推动问题解决,让养殖户们发展生产吃下了定心丸。“目前,早蛙已开始大规模上市。”翻数着重庆、武汉、广州等地纷至沓来的订单,郭正斌信心满满地说,“有人大保驾护航,相信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
破题改革攻坚:代表建议推动在全省率先实现“城乡一体、全域公交”
“一二十分钟一趟,车费比过去少了三分之一,老年卡还免费,方便得很……”近日,渔洋镇81岁的周云生老人坐在舒适整洁的电动公交车上,谈起今昔对比,直竖大拇指!
“城乡一体、全域公交”,吸引了省内多个县市交通部门来潜江取经。这得益于农工委持续推动“开通交公、助力振兴”所带来的成效。
由于历史原因,过去潜江道路客运主要以合作经营形式,实行联合体经营,造成线路车主争抢客源、随意涨价、炒买炒卖车辆等现象,客运车况差、隐患大、服务水平低,群众对改善交通出行的愿望日益强烈。
2018年,张少波等10名市人大代表在农工委的支持下,通过深入走访调研,询政策、查数据、找症结、谋出路,在市八届人大四次会议上,提交了“关于加快推进城乡公交一体化”的建议。
民有所呼,我必有应。市人大常委会经充分调研论证,连续两年依法将该建议确定为人代会议案、重点建议,持续跟踪办理。2019年,市政府提出“城乡一体、全域公交”发展战略,决定将推进市、镇、村三级全域公交网络纳入为民办实事重要内容。
惠泽民生,担当有“我”。在改革推动中,矛盾、利益交织,困难重重。人大代表们没有当旁观者。渔洋镇地处潜监仙三县市交界处,三地均有人在此运营客运车,市外客运车主占大多数。为此,省人大代表、排湾村党支部书记、渔洋社区负责人张远梅挺身而出,主动包保了3名车主股东,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为民生福祉和群众利益争取理解和支持,确保了在短时间内完成了该镇24辆客运车辆的收购工作,让公交车顺利开进了老百姓家门口。
不负人民,兑现承诺。按照“重点突破、分段推进,绿色生态、安全舒适”的原则,目前,市政府已累计投入资金5.63亿元,收购农村道路客运车376辆,完成8个充电站150个充电桩以及194座港湾式公交候车亭的建设,在全省率先实现所有区镇街道公交全覆盖,近70万市民直接受益。
锚定富民产业:代表监督紧盯锻粗延长虾-稻产业链赋能乡村振兴
“要高标准谋划产业发展规划,坚持潜江龙虾与潜江虾稻‘双轮驱动’”“要推进从‘大养虾’向‘养大虾’转型”“要加快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建设,提高产业集聚度延伸产业链”……这是今年3月,农工委在组织市人大常委、人大代表们经过4次专题座谈、调研、询问后,向市政府及有关部门提交的调研报道中“把脉”列出的相关问题。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潜江是“中国小龙虾之乡”“中国小龙虾加工出口第一市”“中国虾稻之乡”。围绕推动特色产业强链、补链、延链,市人大常委会主动扛起领衔小龙虾产业链发展责任,农工委锚定目标、靶向发力,持续组织人大代表专题调研视察,积极提出合理化建议,聚焦问题、不护短板,担当履职、监督推进,有力维护了潜江虾-稻产业在全国的引领地位、标杆地位、龙头地位。
“吃干榨尽”一只虾,“做优做好”一袋米。通过紧盯锻粗延长富民产业链持续监督,市政府和有关部门稳步推进虾稻共作模式转型再升级。去年,全市虾稻共作标准模式大虾比例由20%提升到40%,虾稻共作复合模式大虾比例达60%以上;集精深加工、冷链物流等于一体的国家级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加快建设,年可新增销售收入35亿元以上;建成了20个水产品质量可追溯基地,实现来源可追溯、去向可查证、责任可追究;潜江虾稻被纳入全国重点农产品优质稻产业链,“潜江虾稻”斩获湖北地理标志品牌培育大赛金奖,“潜江虾稻及图”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虾、稻“双轮驱动”特色凸显……目前,潜江已建成集科研示范、选育繁育、生态养殖、精深加工、电子商务、冷链物流、餐饮旅游、节庆文化等于一体的完备产业链,虾-稻全产业链产值过600亿元,从业人数超过20万,带动2万多贫困人口脱贫致富。“潜江龙虾”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达288.9亿元,连续四年荣登行业榜首。
6月上旬,国务院办公厅印发通报,对2021年促进乡村产业振兴、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等乡村振兴重点工作成效明显的20个市县予以督查激励,潜江成为湖北省唯一上榜城市。不少老百姓们说,这军功章的背后,凝聚着农工委和人大代表们的不懈努力和辛勤汗水。
百姓所望,人大所向。时光见证了“诗和远方”的美丽蝶变,阔步迈向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新征程,市人大常委会农工委和人大代表们,使命在肩,步履铿锵!(来源:潜江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