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把质量 创新变革 圆梦“全球第一”

严把质量 创新变革 圆梦“全球第一”——探秘绿色盐化工之二

云上潜江报道(潜江新闻网记者 曹以成 通讯员 徐兵 黄红霞)5月29日,记者在江汉盐化工湖北有限公司漂粉精11#装置生产现场看到,生产线正满负荷生产,工作人员紧张有序地包装着刚出炉的漂粉精产品。

据介绍,这批漂粉精是国际红十字会人道主义援助项目订单,将于6月上旬陆续发往叙利亚疫区。作为国际红十字会主要供应商,江汉盐化工近年来5次中标该项目,累计取得高效消毒剂产品订单6330吨,主要用于支援中东战区的防灾救灾和疫情防控等工作。

外国选择“made in china”的原因是什么?该公司市场营销部国际贸易办主任鞠华表示:“我们出口的漂粉精产品主要是把控氯含量、水分和粒度3项国标常规指标,对国际红十字会订单交付的产品还增加了水不溶物、稳定性和氯化钠等指标,产品质量通过了国际质量检验机构的严格检验”。

2020年以来,该公司累计生产含氯消毒剂近20万吨,向疫区国家销售漂粉精近15.8万吨,捐赠消毒剂200吨,有力支援了世界各国防疫抗疫。

去年,该企业漂粉精总产能达到了7.2万吨,一跃成为全球最大的含氯消毒剂生产基地。提起漂粉精的国产化之路,油田专家叶学良感叹,江汉盐化工从进口仿制到国产化研制,再到标准化定型,历经三代技术变革,才真正实现破茧成蝶。

1995年,该公司通过引进加拿大凯密迪公司工艺技术和成套设备,投建了第1套漂粉精装置。适应寒冷干燥地域特性的“洋设备”来到江汉平原,引发了诸多水土不服的“并发症”。

尽管外国专家使出浑身解数,装置依旧故障频发。8个月的试生产,总产量仅有800多吨,月均产量只达到设计产能的20%。外国专家离开前留下一句话:当地气候潮湿,不可能达到设计产能。

“引进设备投入大,产量又达不到要求,干着急不如靠自己!”回想当年,叶学良坦言,他们别无选择,必须迎难而上。

设计不合理、工艺有瑕疵、仪表运行不可靠、操作人员劳动强度大……一个接一个的难题摆在面前。如何才能让外国技术适应本土环境?江汉盐化工成立技术攻关团队,启动江汉钠法漂粉精生产工艺技术及装备国产化的大改造工程。

针对气候潮湿的特点,该团队在装置上设计安装了干风系统,有效降低了空气湿度,彻底消除了夏季生产物料吸潮粘附设备的“顽疾”。这项装置荣获国家实用专利,配合专业工程师改进的DCS控制程序,收到了进口设备的运行效果。

他们随即联合相关厂家,针对关键设备离心机、压实机、干燥器等进行了一系列国产化研究和改造,仅离心机一项就节约了采购资金420万元。

2001年,依靠自主技术和设计理念支撑,第2套年产5000吨的漂粉精装置“复制”成功,设备全部更新换代,国产化率达到90%;2003年底,第3套年产5000吨装置实现生产流程全套设备国产化……

之后,江汉盐化工发挥“采卤—盐硝—氯碱—消毒剂”一体化产业链优势,借川气东送储气库配套工程落户江汉油田的东风,将漂粉精装置增至10套,一举成为含氯消毒剂行业的翘楚。

如今,经过420多项技术改造,该公司已形成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有技术体系,漂粉精产量节节攀升,由以前的平均100吨/月提高至现在的500吨/月以上,单线实际产能超过6000吨/年,彻底打破了外国专家的预言。

去年7月新投入的1.2万吨/年漂粉精装置,经过10个多月生产运转,产品质量及原辅材料消耗等均达到或优于设计指标,尤其是蒸汽消耗量比定额降低了30%,仅这一项便可节约成本100余万元。

据了解,新装置最大的优势是采用旋转闪蒸干燥工艺替代了原有的干燥方式,物料干燥时间由过去的160多分钟降为10多秒钟,设备内部储存的物料由原来的4-5吨降为20-40公斤,不仅大幅提高了装置运行效率,而且干燥设备的维护成本和运行风险更低。

旋转干燥工艺在实现产量新突破的同时,也带来了中间产品粒度过小、难以压实成型等新难题。为此,技术人员多次召开“诸葛会”,积极分析原因、查找对策,最终通过调整油压、改进造粒机筛网孔径、控制干燥器物料水分等措施,一举解决了产品精加工系统出现的问题。

目前,该装置日平均产量约40吨。随着国内外疫情防控逐步加强,高效消毒剂产品市场需求量与日俱增。该公司以领先技术为保障基础,全力以赴确保装置优质运行,稳步推进产量大提升目标,高效消毒剂漂粉精、强氯精远销80多个国家和地区,产品销量连续刷新纪录。

在江汉盐化工“十四五”规划蓝图中,“3万吨/年漂粉精装置建设项目”赫然在列。该公司将采用旋转闪蒸干燥器、二次反应集中、干湿区分开建设的模式,集成放大新建3万吨/年漂粉精装置,配套建设智能仓储系统。装置建设完成后,漂粉精生产总规模将达到7.8万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