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兵何先贵:“活就干,死就算”

云上潜江报道(潜江新闻网记者 曾俊伟)曾经,他随军出征抗美援越,为正义、为和平而战。如今,国泰民安,他依旧默默奉献,在白鹭湖管理区安度晚年,散发着光与热。他就是老兵何先贵。

3月3日,记者来到白鹭湖管理区红花社区何先贵家中,75岁的他清瘦而健朗,军人刚毅的气质依然可见。

“气壮山河的战争记忆,枪林弹雨的生死经历,仿佛就在昨日。”当谈起那段曾经的峥嵘岁月,何先贵老人语调骤然高涨。

“上学时,经常听董存瑞、黄继光等人的英勇事迹,自己也想成为英雄。”何先贵虽是家中老幺,但时刻有着一颗报效国家的决心。

“参军是义务。一人参军,全家光荣。”谈起参军的原因,何先贵义正严词,显得格外严肃。1968年5月,时年20岁的何先贵毅然决定参军入伍,并成为铁道兵第13师63团5大队的一名战士。

1968年正值抗美援越战争时期,同年6月,何先贵随部队入越作战。“我们当时的首要任务就是抢修铁路。保证铁路运输线的畅通无阻,将物资源源不断的运往前方。”

战争是残酷的,就在那时,入伍不久的何先贵首次受了重创。

彼时的何先贵正进行着挖井取水作业,但依旧没能逃过飞矢流弹打击。“当时空袭警报响起,我在井下,好巧不巧,流弹没打中我,取水三脚架滑轮倒了下来砸向头顶,当场不省人事。”

“当时在战场,我就想着‘活着就拼命干,死了也不算什么’,只希望骨灰能洒在祖国大地就好。”说着,何先贵老人的眼眶微红,“没想到会被抢救回来。”

由于在鬼门关走过一遭,何先贵更坚定了他报效祖国的决心。

1969年,何先贵随部队回到国内参与铁路建设,先后转战襄樊、北京等地修建襄渝线、沙通线等铁道线路。“活着干、死了算”的口号也成为了他军旅生涯中的铮铮誓言,乃至用生命去守护。

在自己的岗位上,何先贵敢于争先创优,从一名普通军人晋升为副排长。也因拼了命的工作,在岗位上他先后4次受伤,加之旧病复发,时常头痛欲裂。每到夜里,何先贵都会因为头痛不止叫出声。

“上级领导曾多次安排专人照顾我、监督我,让我休息,但我不想自己成为无用之人。”何先贵说。

随着国家建设需要,1975年3月,何先贵退伍回到国营白鹭湖农场(白鹭湖管理区)参与工作,一直到退休他都默默奉献。

2008年汶川大地震捐款1000元、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交2000元特殊党费……国难当头,何先贵总希望自己能尽一份绵薄之力,帮一把手。

“我一生拼命的努力不为名、不图利,只是因为崇拜英雄。”看着曾经获得的荣誉奖章以及参军时泛黄的照片,何先贵将其捧在手心里,轻轻擦拭、仔细端详,红了眼眶,却笑得格外开心。“经常有农场、退役军人事务局领导和市领导来看我,党和人民对我们退伍军人非常关心和尊重,我越活越觉得光荣。”

“现在生活条件别提多好,不仅有养老退休金,国家办理的4级残疾军人证,还住上了600平米的大院房,膝下儿女也参加了工作,生活无忧无虑。”何先贵笑着说,“我的心愿就是还能再活个20来年,亲眼见证国家更富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