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层|追赶“春天”二十余年的养蜂人

云上潜江报道(潜江新闻网记者 王富田)2月5日,农历正月初五。乘着冬日暖阳,记者来到积玉口镇太和场村六组养蜂人党方清家,只见他家门前百余个蜂箱有序摆放着,一群群“花粉信使”嗡嗡飞舞。

上午10时,刚吃过早饭的党方清便迫不及待地来到蜂场查看蜜蜂情况,并准备糖水为蜜蜂喂食。对于党方清来说,蜜蜂不仅是他的精神寄托,更是他的“甜蜜事业”。党方清说,寒冬时节正是农闲时期,但是养蜂人却不能休息,检查蜂箱、打扫卫生、喂食,一天都不能落下。

今年56岁的党方清是十堰郧县人,1989年移民到潜江市积玉口镇太和场村,在养蜂之前,党方清和妻子靠打工抚养2个女儿,日子过得紧巴。党方清告诉记者,随着2个女儿渐渐长大,打工的微薄收入根本无力支撑家用。一次春节回家探亲,他和有着10多年养蜂经验的同袍弟弟交流后,下定决心开始转行当起了养蜂人,自然而然这位同袍弟弟就成了他的入门师傅。通过学习和实践,2000年党方清正式开始了他的“甜蜜事业”。

说起养殖蜜蜂的经历,党方清经验颇丰。养蜂可不是那么简单的事儿,像建造别墅一样,建造蜂窝需要有一定的距离,间隔至少要2米以上,要不然,工作蜂采蜜归来迷路进入其它蜂巢,会被异巢蜜蜂群攻而死。一窝蜜蜂就如同一个国度,所有成员都是在为它们唯一的蜂王服务,假若蜂王不幸死亡,多数蜜蜂将会因为无主含恨而终。所以养殖蜜蜂,尤其是在蜜蜂分家时,一定要保护好每个蜂群里唯一的蜂王。

随着时间的推移,现如今,党方清的养蜂规模越做越大,从原来的10多箱发展到现在的100多箱,哪里有花,他就去哪里。党方清告诉记者,他追赶春天、追赶花期,随蜂迁徙,花的海洋就是他和蜜蜂的世界。

2015年,他和妻子前往内蒙蜜源地,由于当地海拔高,早晚温差大,导致蜜蜂大量死亡,产蜜量不尽人意。随后党方清痛定思痛,紧急改良了技术,采用新式蜂箱养殖,解决了气温问题,蜂蜜产量也得到了提高,他们家的养蜂事业一年比一年好。

党方清还告诉记者,选择蜜源地不仅要注意温差气候,还需要在广阔且濒临道路的地方,还要考虑场地的费用等一系列问题,所以养蜂是一份很苦的差事。

从2000年开始至今,党方清和妻子已经在“追逐春天”的道路上奔波了20余年,从河南到山西,从内蒙到黑龙江,都留下了他们夫妇俩逐花而居的足迹。

然而,所有的辛劳都有回报。党方清说,他养的蜜蜂有意蜂和中华蜜蜂两种,其中中华蜜蜂产的蜜可以卖到每斤50余元,意蜂产的蜜可以卖到每斤30余元,只要没有极端气候现象,一年的收入也是很可观的。

因为赶春,陪伴家人较少,再过几天他和妻子又要前往四川,这次出门又将是大半年。“希望在60岁时攒够一笔钱,在家附近开一家商店稳定下来,陪陪家人,带带孙儿。”党方清笑呵呵地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