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上潜江报道(潜江新闻网记者 王宇杰)1月25日,记者走进渔洋镇拖船埠村,看到获评2021年第四季度“潜江好人”的孙涛正在村委会办公电脑前整理关于革命老区旅游发展的资料。
80后的孙涛大学毕业后在中国航天503所成都分部任市场部经理一职,听说家乡老区建设需要人力,他义无反顾回到家乡,并积极投身到老区建设当中,成为建设指挥部一名普通的办公人员。
老区建设时,涉及到他家种植土地面积16亩,他未提任何要求,而是第一时间把田地捐出建成了纪念设施,如今的24烈士就义处就是他家承包田。建设中,孙涛还主导村级坟墓搬迁工作,他多方位耐心开展宣讲工作,在镇村两级领导指挥下,实地勘测每一个坟头,并上门登记摸排坟头情况,细致做好坟墓台账,常常一工作就到深夜,最后对公墓进行了统一编排编号,做到了全域审核申报坟墓100%搬迁。
革命老区建成之初,来访参观游客较多,村里没有专业讲解人员,孙涛又站出来,成为了一名义务讲解员。
“由于以前没有接触过,刚开始都是死记硬背讲解内容,力求能够快速记住,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述地方红色故事,让所有来访客人都了解潜江本土革命历史。”孙涛告诉记者,每天都会有人来这里参观,记得最多的一天接待了7批游客,等停下脚步,才发现自己一天下来还没喝一口水,嘴皮都干枯得起了皮。
“背词是最基础的,真正的挑战是在整个讲解过程中,有多少人愿意听你讲。”为了找到现场感,孙涛不仅常利用休假时间去观摩专业讲解员的“抓人”技巧,还不时拉上朋友、亲属做他的观众、评委,一次次一遍遍修正自己的讲解词,调整自己的情绪,增加与观众的互动。通过练习渐入佳境,找到了感觉。
拖船埠是潜江新民主主义革命发源地、湖北省重要的红色摇篮地之一,这里曾涌现出一大批先烈在这里抛头颅、洒热血,贺龙、钱瑛、廖诗权、胡幼松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留下了光辉足迹,331名烈士献出了宝贵生命。
“参观者看的是展品、听的是故事,但学习的是历史、吸收的是文化、传承的是精神。无论参观者年龄大小、身份高低、学识深浅,讲解员要针对不同群体随机应变、解疑释惑。”为了提高解说的趣味性和感染力,孙涛从讲座、书籍中汲取知识;通过走访、阅读参战老兵口述史、回忆录等方式,把一些战斗情节融入解说词中,让展品动起来,人物活起来。
“做志愿服务这段时间,宣讲红色故事已经成为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只要工作条件允许、革命老区有需要,我愿意把这项工作一直做下去,把红色故事讲给更多人听。”孙涛说。
荣誉催生责任,责任就是动力。“我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讲述,让大家知道如今的生活来之不易,要珍惜当下,珍惜生活,感恩共产党。”孙涛说,今后,他将尽己所能,继续做好红色文化宣传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