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上潜江报道 “双减”政策落地实施,效果如何?走进我市各中小学,变化正在发生。
为保障“双减”政策有效实施,市教育局不断强化学校的教育主阵地作用,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以科学的作业设计、丰富的课后服务、扎实的劳动教育为抓手,打出一套“双减”政策落实落细“组合拳”。
作业设计更科学
“作业不到1个小时就可以全部做完,剩下的时间我可以用来画画、弹琴,认真钻研自己的兴趣爱好。”市田家炳实验小学四(5)班学生刘桐郗告诉记者,“双减”政策实施后,她逐渐成长为一个“高效女孩”,学习习惯得到进一步改善,学习主动性也有了大幅提升,真正做到了学习的知识当天消化,学习效果事半功倍。
为贯彻落实“双减”政策要求,市教育局推出“减负提质”系列举措,在提升课堂教学质效的同时,统筹抓好作业管理,指导各中小学完善作业管理办法,建立作业公示制度,对各科作业进行统筹、公示,全面压减作业总量和时长,确保小学一、二年级不布置课外作业,三年级至六年级每天作业时长不超过60分钟,初中每天作业时长不超过90分钟。
在此基础上,各校还定期开展作业设计展示、交流、评比活动,提高教师作业设计能力,加强教师作业设计能力培训,鼓励教师立足学生实际,根据学生个性实施分层作业、创新作业形式,努力提高作业设计质量和效率,保证作业管理“精选、精练、精批、精讲”“有练必躬、有发必收、有收必批、有批必评”。
课后服务再创新
课后服务是落实“双减”政策的“大舞台”,也是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助推器”。市教育局创新升级“5+2”课外服务模式,实现义务教育学校课后服务全覆盖和有需要的学生全覆盖。各中小学结合办学特色和学生年龄特点,开发设置多种课后服务项目,指导学生完成作业,对学业有困难的学生提供辅导和答疑,对学有余力的学生拓展学习空间,让学生“吃得了”“吃得好”“吃得饱”。
同时,为丰富课后服务内容,全市各中小学不断盘活校内外资源,继花鼓戏、剪纸、竹编等非遗文化走进校园,体育锻炼、兴趣小组等丰富多彩的素质教育课程也不断“上线”,为学生提供课后服务的鲜活样本,让学生的学习生涯有了新的体验。
“课后服务不仅满足了孩子的学业需求,也为我们接送孩子提供了更充裕的时间。”谈及学校的课后服务,家长肖娟颇为感慨,“学校提供的课后服务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我们家长的焦虑,此前因为工作原因总是不能按时接孩子放学,现如今丰富的课后服务内容让孩子在等待的时间内也能够学得开心、玩得开心,家长也更加放心、安心。”
劳动教育再升级
劳动是增强学生意志品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载体。随着“双减”的推进,市教育局不断深化教学改革,注重教育与实践的联系,提前筹划,建立劳动教育校本课程体系,采取“1+21+N”模式,即建设1个市级基地、21个乡镇基地、N个校内基地,为学生劳动实践提供阵地支持,并要求小学五年级,初中八年级,高中一、二年级学生每年组织一次5天至7天的劳动教育活动。目前,基地已开展活动6年,接待学生12.6万人次。
为进一步推进劳动教育升级迭代,结合我市“曹禺故里、江汉油城、水乡园林、龙虾之乡”四大名片,市教育局联合多部门建设市级研学基地13个,升级开发了荆楚文化之旅、小龙虾探秘之旅、水文化探究之旅、虾乡劳动之旅、红色文化之旅等课程,通过“4+1”模式开展校外综合实践活动和研学旅行活动。“以本土特色文化为基础开展的各类实践、研学旅行活动,与课堂教育相辅相成、意义深远。”物探学校五年级学生小乐的家长告诉记者,让孩子们走出教室,走进社区和景点,将劳动教育与学科相融合,在提升对家乡文化认知的同时,也能从实践中有所思、有所悟、有所得。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双减”推行已见成效,但仍需久久为功。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将持续发力,通过提升教学质量、提高课后服务水平、营造良好教育生态等“加法”,让“减”有后劲、有底气、有实效。(来源:潜江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