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野千里果蔬香——潜江蔬菜产业提质增效综述

云上潜江报道 “小菜一碟”乃“国之大者”,小小“菜篮子”,关系大民生。

近年来,我市通过实施“菜篮子”工程和“南红北绿”农业产业发展战略,不断优化发展格局,合理配置资源要素,激发产业发展动力,推动蔬菜产业高质量发展,蔬菜产业综合产能不断提升。

优化产业布局 培育品牌特色

土地肥沃、资源丰富,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我市具有种植蔬菜得天独厚的优势。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依托资源禀赋,通过规划引领,进一步优化区域布局,推进产业优势布局,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全市蔬菜产业结构不断升级。”市农业发展中心主任张传银表示。

在种植结构上优化,发展多种种植模式。粮菜统筹的前提下调优种植模式,即大白菜—中稻—萝卜、水稻—红菜薹等;结合优势产业小龙虾,发展水生蔬菜(茭白、水芹)与虾共生模式;充分利用林地资源发展林地套种蔬菜瓜果。

在区域布局上优化,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主导产品、支柱产业和知名品牌。我市现有“数村一品”特色蔬菜基地5个,“一村一品”基地有10余个,如总口管理区和渔洋镇的西兰花、龙湾镇和园林办事处的红菜薹、竹根滩镇设施白皮黄瓜、泰丰办事处四季分葱、王场镇“黄湾藕”、周矶设施麒麟西瓜等。

通过优化布局,近年来,我市蔬菜大基地迅猛发展,全市建成规模连片基地60多个,面积8万亩以上。其中,连片100亩以上的设施蔬菜基地11个、300亩以上露地蔬菜基地35个、1000亩以上的蔬菜基地6个。

科学规模种植 提高蔬菜品质

我市蔬菜产业之所以迅猛发展,除了规划,还缘于“菜篮子”里的科技含量不断提升、农业科技的广泛应用。

在高石碑镇的1000多亩蔬菜基地里,湖北大优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根据农业农村部门的引导,以喷灌方式喷水、施肥、施药,推广运用机械化播种和无纺布地膜覆盖技术,蔬菜品质显著提高,田间生态环境逐渐改善。

该公司副总经理赵刚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利用这些相应技术和装备后,每亩比以前节本增收1500多元,有效助力了规模化生产。”

二氧化碳施肥、太阳能杀虫、自动化滴管、智能化温度控制……新技术在我市的蔬菜种植中的广泛应用,打破了地域、气候等自然条件的限制。

此外,随着我市大力推广蔬菜“三减三增”技术,每年对蔬菜生产主体进行技术培训,组织潜江市绿色蔬菜行业协会开展蔬菜社会化服务,有机肥+水肥一体、有机肥+机械化深耕、机械化播种、无纺布地膜覆盖、病虫害绿色防控等绿色生产新技术得到广泛应用,实现了高产、优质、低耗、绿色、高效化。

搭建销售平台 好菜更有好市场

蔬菜,已成为我市一张亮丽的“名片”,更是各地餐桌上的“抢手货”。

5月8日,竹根滩镇九村村,一座座蔬菜大棚整齐排列,棚室中绿油油的白菜、毛豆等蔬菜长势喜人,采摘好的蔬菜迅速装车,将发往山东、深圳等地。

这是我市蔬菜产销两旺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各蔬菜基地纷纷出招,更好地对接市场——

群松蔬菜合作社在蔬菜基地建设产地批发市场,通过分级包装运往各大蔬菜市场;湖北大优公司建设生产示范平台、电商交易平台、质量追溯平台,产品直供香港和全国蔬菜大市场;湖北虾农公司、潜江凤林苑合作社分别在高石碑镇和竹根滩镇建设田园综合体及特色蔬菜基地,将蔬菜园区变为景区,实现蔬菜产业的生态价值、休闲价值、文化价值……

目前,我市与广州、黑龙江、辽宁、河南、内蒙古、北京、上海、四川、重庆、湖南、江苏、浙江等地蔬菜大市场建立销售合作,每年外销蔬菜量达50万吨左右。

数据显示,我市蔬菜年总产值约26亿元,平均亩产值8600元,已成为种植业的第一大支柱产业、主要的富民产业。

我市蔬菜产业由扩规增量向提质增效发展,逐步走向特色化、优质化、精细化、多样化、便捷化、现代化高质量发展之路。“下一步,我们将着力优结构、提品质、建体系,打造武汉城市圈高标准‘菜篮子’基地,推动产业深度融合发展,推进产业兴旺,助力乡村振兴。”张传银表示。(来源:潜江日报)